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新学期开学,已近花甲的刘玉忠,一如往常,骑着自行车早早来到学校,站在校门口欢迎欢蹦乱跳的学生们。校门外,一簇簇红柳迎风摇曳。乡亲们称赞刘玉忠:40年来,他就像一株红柳,扎根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中学,守护着乡村孩子。
红柳不惧风沙、不畏严寒、扎根大地。这,也是刘玉忠。
1985年,年仅20岁的刘玉忠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索伦中学。一走进学校,看到眼前的景象他惊呆了。三间铁皮顶架子房孤零零立着——两间作教室,一间当办公室。每到寒冬,大风掠过,铁皮房顶梆梆作响,扰得讲课难以继续。食堂的饭碗里常有屋顶掉下的灰渣。
三个月后,同来的两位年轻教师因条件艰苦离开了,他却留了下来。“我也是农村娃,不怕吃苦。”刘玉忠说。
40年间,他曾有三次机会调往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却都一一放弃。“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我。”他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刘玉忠在课堂上注重因材施教。他探索出“兵带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互帮互学中激发潜力。
“刘老师的课,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学方法。”学生们这样评价。多年实践中,他主持多项国家和自治区课题研究,把索伦中学从一所乡村薄弱校带成区域教育的标杆。
在同事们眼中,他更像一根“定海神针”。担任教务主任32年,他常常带着年轻教师“磨课”,逐字逐句修改教案,耐心传授课堂经验。“责任心比经验更重要。”刘玉忠这样说。
2022年,教师武任超初登讲台,刘玉忠一对一“跟课带教”,短短一个学期就让课堂效率显著提升。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选对了老师!”
刘玉忠不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守护者。20世纪90年代,一对姐妹因家境困难萌生辍学念头,他骑车奔波百里,把孩子“追回来”。“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有一次,一名学生因贫困放弃求学,在外做临时工。刘玉忠找到已毕业的学生作向导,翻山越岭赶到孩子家中,耐心劝说家长:“再苦再难,也不能让孩子放弃学业。”后来,这个孩子顺利升学,并以刘玉忠为榜样,现在也走上了讲台。
他的学生中,有人靠知识改变命运;有人多年后回乡捐书助教,却不愿留下姓名。“看到孩子们有出息,是我最大的欣慰。”一提起学生,不善言辞的刘玉忠总会露出笑容。
刘玉忠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乡村教师”等称号,此次又入选2025年“最美教师”。但在他看来,荣誉是属于全体乡村教师的。
索伦中学的校园,已从当年的铁皮房变成了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校舍。如今的校园占地超5万平方米,2020年装上24块电子智慧黑板,2023年建成塑胶体育场,甚至还增添了录播教室与多功能室。
明年,刘玉忠就要退休了。谈及心愿,他想了想说:“希望索伦中学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把‘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精神一直守下去,发展得越来越好。”
索伦河谷,那株挺立的“红柳”仍深深扎根在大地上。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