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好生态带来真实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好生态带来真实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6 02: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笔自然】

好生态带来真实惠

讲述人:自然伙伴计划发起人、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虞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024年6月,我们在浙江湖州发起了面向全球公众的自然伙伴计划,以“伙伴关系”重新定义人与自然关系,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实现多方参与和跨界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以四川省雷波县为例,这里水质甘洌、土质良好,适合芦笋、灵芝和茶叶等农产品生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这里还是大熊猫在地理上最南端的栖息地。然而,高山峡谷的地形制约、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非遗文化断代风险等问题,让这片土地曾一度陷入“守着金山银山却难富”的困境。

  今年年初,雷波县汶水、箐口、黄琅、柑子四个乡镇,率先在全国探索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建设试点。我们以培育“自然伙伴”致富带头人为支点,打造旗舰型产业项目,并结合自然资源、在地文化等要素协同发力,探索从“与自然共生”到“与自然共赢”的乡村绿色发展路径。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定点帮扶、象山—雷波东西部协作等机制支持下,雷波县以彝族文化为纽带,自然生态产品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乡村”的新路子。

  例如,将肉牛养殖产生的粪污发酵处理为有机肥,通过机械化管网系统精准注入芦笋田;而芦笋采收后剩下的加工废料,又经粉碎制成高蛋白饲料反哺牛群,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废料再利用”的闭环模式,使芦笋种植化肥使用量减少35%。

  当地种植基地还采用竹根水灌溉,结合基质标准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6项关键技术,产出的芦笋纤维细、糖度高,生吃时清甜无渣。今年3月,通过有机认证后,这里的芦笋身价迅速往上涨。这种优质芦笋不仅被端上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高端餐桌,更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209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

  山涧散养的生态鹅,经传统草本卤制,成了一道“山上草本卤鹅肉”。百姓餐桌上,以芦笋为灵感的创意料理令人耳目一新,过去只能喂猪的老茎如今被制成饮料,实现了全株利用。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正是雷波践行生态农业的生动案例。如今,“竹根水灌溉芦笋”“林下仿野生灵芝”等生态化种养越来越多,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雷波既守住了自然馈赠,更激活了产业价值。

  彝族民歌作为当地原生态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八方来客,带动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彝绣非遗传统纹样与花鸟虫鱼图案的巧妙搭配,让每一件衣物都成为生态与文化的载体……通过彝歌和彝绣等形式讲好人与自然的文化故事,在让彝族文化得到较好传承的同时,还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

  我们自然伙伴计划还将社群思路引入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另辟蹊径推广自然音乐人、自然绣娘、自然厨房、自然市集等子品牌。如今,雷波的绿水青山转化为“甜蜂蜜”“脐橙美”“有机茶”“黄金笋”“富民牛”等生态产品。

  以自然伙伴为纽带,雷波将生态价值链、文化传承链、经济发展链“三链融合”,培育当地生态产品品牌,让生态农产品卖出好价钱,使好生态催生的生态服务有人买单,构建起“生态美—百姓富—机制活”的良性循环。

  如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这里的乡村发展正在实现华丽蝶变——从依靠输血向输血和造血并重转变,从政府包揽向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并重转变,从硬件提升向硬件投入和制度软实力综合提升并重转变。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通过建立自然伙伴孵化器和致富加速器,整合、提升、优化现有产业,以自然伙伴致富带头人为牵引,引导企业、乡村创客深度参与,着力打造芦笋、肉牛、茶叶、服装、土蜂等10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乡村产业。同时,通过品牌培育与销售渠道“两手抓”,以及“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为周边村民创造家门口稳定就业机会,特别是将村集体获得的收益用于村级经济组织运转、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发展等,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大跨越。

  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广大农民在其中看到奔头、找到价值,乡村振兴便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6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