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郝泽华 见习记者 胡沛然
说起来,还是早几年前的事了。
自从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后,在上级帮扶下,靠发展特色经济,大八旗村老少爷们的日子,那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甘蔗出土寸寸甜呢。
不过,作为村党总支书记,任洪园依然愁眉不展。为啥?
大八旗村是黑龙江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一个大村,全村有七千多口人。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脱贫路上,每家每户的步点也不一样。这不,村里有二十几个村民,因病因残失去了劳动能力,虽然“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实施后,每家每户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可跟那些房子翻了新、车子进了门的家庭相比,日子还是寡淡了些。
任洪园一家一户摸情况,又和村里的干部们坐下来一次一次思谋对策——
“家里条件好的,能不能主动结个对子,重点帮一帮?”
“不能行!老话说:救急不救穷。他们都没啥劳动能力,要帮,个个可都是无底洞!”
“把村里的集体收入拿出来一部分,把这些人养起来?”
“也不能行!咱日子刚好过一点,可别被他们给拖垮了……”
大家伙儿意见不统一。
“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人吃稠的有人喝稀的,得劲吗?中央一直在强调,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任洪园这句话一出口,谁也不再吱声了。
稍后,大家的话匣子又打开了——
“那些家里还住泥草房的,不如把他们集中起来,一起照顾!”
“那些有劳动技能的,咱提供条件让他们荷包鼓起来!”
“那些老弱病残又无儿无女的,咱建个食堂,有咱一口就有他们一口!”
思想统一了,说干就干。
村里建了个“特别”大院,把那些至今仍住泥草房的人家悉数迁了过来。
在大八旗村采访时,记者专门探访了这个大院:宽敞的场院里,呈凹字型排列着三面房舍,每面都有十多间整齐的屋子,白色的墙壁,红色的房门,一水儿的蓝玻璃窗能照出人影儿。房前小树精神抖擞,尽情地舒展着枝条。院中间,几位老人一边在健身器材上活动一边聊天。目力所及,处处都拾掇得利利索索。
进屋一瞅,里头足有40平方米大小,家具一应俱全,还专门配了卫生间。
66岁的于海龙是大院的居民之一。十几年前,他爱人得了癌症,四处求医问药。结果,老伴儿的病没治好,还欠了一屁股饥荒。
“我无儿无女,日子还有啥奔头!村里让我搬进了大院,现在,生活有了着落,还有人定期为我们检查身体,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刚刚,村里的姑娘小子们还来扭了半天秧歌,说是怕咱闷得慌。”于海龙正盘腿坐在炕上看电视,面前的果盘里盛着切好的香瓜。
和于海龙拉呱着,就到了饭点儿。门外有人喊:“于大爷,该吃饭啦。”
于海龙约我们一起进餐,说:“大伙儿天天都吃营养餐,免费的。厨师是从外面饭店请来的。”
食堂就在不远处。一推门,老人们已坐了几桌,正聊得起劲。
老人们很好客,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大院的种种好处。正说着,一个小姑娘走了过来,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嘱咐:“代大爷,饭前先把药吃上!这个是降糖的、那个是护肝的……”
离开大院,任洪园建议我们再到其他几户脱困家庭看看。他说:“大院里住的基本都是丧失劳动技能的村民。对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村里通过帮扶政策,让他们充分施展技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不是有这句话嘛,‘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支部,建房修路不如培训好技术’。”
任洪园带我们来到了任化良的育苗大棚。
“今年,老任的生意老好了,育的苗,五月份就卖光了!”任洪园介绍,“任化良原先是棚室育苗的‘大拿’。后来得了尿毒症,一周要做三次透析,原本殷实的日子一下子就不行了。到最后连大棚燃煤取暖钱都掏不出来了!村干部们一碰头,决定每年给他扶持1200元,让他把育苗这件事支撑下去。现在,日子又慢慢润起来了。”
在大棚深处,记者找到了正在耘地的任化良。说起育苗,他的脸上哪有病人的样子,眼里闪着两颗“小星星”:“这两年年轻人喜欢‘轻食’,下一茬,咱想多育点黄瓜苗、洋柿子苗。”
告别任化良,我们又去看了养殖户张志奎。
羊圈里,一大群毛色洁白的羊正在惬意地嚼着草料,个个体格健壮。角落里,几只小羊羔刚吮完母乳,口角还沾着奶沫,正用毛茸茸的脑袋拱着母羊酣睡。
张志奎正在给羊群拌草料。记者注意到他走路一瘸一拐。原来,他双侧股骨头坏死。
张志奎告诉记者:“以前身体好的时候,就一直养羊。后来生病花钱,就把羊都卖了……一看到屋旁边空荡荡的羊圈,就想掉眼泪!现在这家底儿,全都是村里帮忙重新置办的!”
“前不久,刚出栏了一批。你瞅瞅,现在圈里还有40多只呢!”张志奎声音里透着欣喜。
【短评】
作者:陈慧娟
我们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
但是,正如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如何让孤寡老人、残疾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远?
这就需要我们像大八旗村那样,因人制宜、因特制宜,对特殊群体实行特殊政策。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是一个也不能少。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感受到伟大制度的荣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特事特办,也需要因地制宜。但我们相信:只要有“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只要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最终都能圆满解决!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