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浙江:文润之江二十载,“八项工程”著华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浙江:文润之江二十载,“八项工程”著华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8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之江大地,郁郁乎文哉。放眼浙江,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这里有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弘扬与传承中凝结成无形的价值观浸润人心;

  这里有一座座暖心、平安的文明之城,大家都在努力做好文明代言人;

  这里有一幅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浸润人心的画卷,各类文化惠民场所及活动不断点亮城市乡村;

  这里有一个个绚烂多彩的“百花园”,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艺人才群星闪耀……

  这一切恰应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下的寄语:“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八项工程”,即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为浙江文化繁荣不断注入澎湃动能。

  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和作出的擘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坚定践行“八项工程”,推动从文化大省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

  从文明培育到文化传播,从文化研究到遗产保护,从精品创作到产业跃迁,从阵地建设到人才培育……浙江围绕“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以“八项工程”为载体,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之歌。

  凝心铸魂引领精气神

  历史的车轮总是留下深刻的印记,思想的火焰终将锤炼鲜明的品格。文明素质工程聚焦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理论武装、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公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全面提升;持续实施文化传播工程,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社会主流舆论不断形成新声势。

  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浙江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在省域层面首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打造“第一视点”品牌,将理论认知融入新闻报道,以经典故事阐发科学论断,栏目化、常态化、系列化讲好总书记在浙江的故事,目前已推出350余篇(件),全网阅读量超49亿次。

  信仰在“浙”里汲取力量。让理论指导实践,又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如此,党的创新理论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精神有引领,文明成风尚。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道德新风尚不断涌现,在之江大地上绘就了一道道最美风景。通过持续推进全域精神文明建设,浙江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省份,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经验,“礼让斑马线”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明品牌。

  凝心铸魂,强基固本。浙江坚持以文化阵地工程为引领,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在设施建设上,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有1627个城市书房、924个文化驿站、692家乡村博物馆、18633家农村文化礼堂、1392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在队伍建设上,持续挖掘和培育基层文化人才、乡土人才,特别是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全省选派1574位文化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组建4000余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7万场次。

  在内容建设上,常态化开展“三送一走”活动,年均完成送戏下乡4.16万场、送书下乡801万册、送讲座展览下乡5.37万场,开展文化走亲3050次,举办“我们的村晚”1万余场次。

  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文艺星火赋美”让街头巷尾成为艺术舞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共通,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滋养。

  传承创新厚植文化土壤

  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从史前星火到古代辉煌,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浙江的文化之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始终熠熠生辉。

  2005年,一项有关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的系统研究——“文化研究工程”,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围绕“今、古、人、文”四个字,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已经实施三期,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2240余项立项课题,出版3900多部研究成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时18年收录绘画藏品12405件(套),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丰碑;《浙学大家(第一辑)》《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等成为涵养淬炼“浙江精神”的重要标识,丰富了中华文脉基因库;《浙学未刊稿丛编》收录浙学未刊珍稀稿抄本413部,成为让古籍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的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历史映照当下,更昭示未来。深入研究阐释浙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能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实践线索。

  要读懂当下的浙江,就要读懂浙江的深厚文化底蕴。从古代“地方志鼻祖”《越绝书》,到近代考古学专著《流沙坠简》,再到骆宾王、陈傅良、陆游等文人的别集……如今,它们都被纳入了“浙江文丛”。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浙江文丛”以古籍整理为主,兼顾今人研究,实现了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成为全面认识浙江的一扇窗。15年来,“浙江文丛”整理了上千种浙江文化史上影响力极大的传世典籍,共计800册,约1.7亿字。

  在浙江,文化保护工程让文保步伐更加坚实。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85处。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在浙江,展示文化形象的金名片愈发闪亮。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全媒体、全景式构建“良渚大IP”,创新阐释古老文明,让历史文化遗址“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大运河(浙江)文化带以运河为线、遗产为珠,串珠成链,铺开了一张“活化”的文化地图。

  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以“文”具象标识为核心,着力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之江编剧村、网络作家村等,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科学与艺术交织的生动画卷。

  这是属于浙江的底色和气质。我们欣喜见证,浙江前行的脚步,正不断培植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

  绘就“满园春色”好图景

  横店,全球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中国三分之二的影视作品皆诞生于此。从浙江中部一个四面荒山的贫瘠小镇发展至今,横店的变化,正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风生水起,革新激荡。浙江从搭建平台、布局攻关等方面入手,推动文化创作、传播和体验的变革。“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赛道不断拓宽。省属文化集团、文化院团体制改革、出版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壮大,催生出了浙江文化发展的满园春色,浙江文艺正进一步激发动力、焕发活力。

  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荣获“五个一工程”、文华奖、华表奖、飞天奖等国家级权威奖项500余项。2024年,浙江获得“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和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奖项的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佳成绩,浙产文化精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从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席卷全球,到太湖龙之梦乐园等大型文旅项目游人如织……文化产业促进工程,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前列,成为浙江的支柱性产业。从2005年到2023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2%增长至7.2%,文化生产力得到强劲释放。

  截至2024年,浙江已有1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不断嫁接重点平台;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蓬勃发展,32家企业、9个项目分别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时至今日,文化经济带来的光亮,在浙江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2025年2月,浙江省委提出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争取到2027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软硬实力齐驱、形神兼备的文化根据基本形成,文化发展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自信深植人心,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成果全民共享……从“八项工程”到高水平文化强省,之江大地的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8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