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发挥独特优势 奉献教育智慧
担起构建中国哲学社科自主知识体系时代重任
刘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数智创新与管理实验室执行主任)
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青年社科学者必须担负起的时代重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迁,为青年学者深度参与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供了机会窗口。青年学者思维活跃、科研方法训练扎实、国际视野开阔,应更主动地融通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积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留下值得自豪的青春印迹。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青年学者具有独特优势
“数字原住民”,助力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创新。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哲学社会科学共同体认可的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等正面临范式变革的冲击。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伟大成就,赋予了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大时代机遇。新旧范式的不可通约性,让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学者推动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范式重构的“先天优势”更加凸显。青年学者能够发挥擅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的优势,植根于中国伟大实践,提出自主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
广阔国际视野,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21世纪以来,信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人类获取信息更加便利。这一代青年学者从接受科研训练开始,就直面“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世界之问。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形成了独属于东方的哲学、文学、艺术、经济和政治。同时,我国的数据和语料具有独特性,通过构建自主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体系,可从我国独有的历史文献、社会现象等中萃取出更深层次的见解。因此,青年学者可在赓续文明的过程中发挥国际视野更广阔的优势,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创设世界性议题,彰显文化自信。
同时,青年哲学社科学者学术成长于学科交叉融合时代,有着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的知识储备,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国际全局,在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贡献重要力量。
构建良好学术生态,让青年学者奉献青春智慧
青年哲学社科学者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力军,要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构建良好学术生态激发其动力、培育其学术能力,为他们搭建舞台,引导并支持他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
激发青年参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动力。一是支持青年拔尖学者在重大项目中领衔担纲。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重大专项项目中,要大胆使用青年拔尖学者,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大力支持青年拔尖学者开展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相关研究。二是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工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学术传承,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体系。通过产学研协同、长周期培育、超常规支持、激发创新活力,锻造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勇于创新的青年学术生力军。三是扩大青年人才的研究资助规模、赋予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更多自主权。优化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支持方式,不断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资助规模,充分赋予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决定权、团队组建权、经费支配权。四是建立符合青年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青年人才“蓄水池”,优化分类分层、多维度、长周期考核体系,把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贡献作为考核的重要维度。
提升青年参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一是推动文理学科大跨度交叉融合,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式的拓展与重构,为多学科知识交互、方法移植、理论互鉴提供便利和实践场域。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二是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整合创新资源,切实提升青年学者扎根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发挥青年学者“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聚焦时代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引领力。三是推动组建青年交叉研究团队,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新兴议题研究,加大对青年学者牵头的跨学科组队、跨校组队的支持力度。
为青年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舞台。一是大力度支持青年学者参与国际学术治理体系。如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国际学术社区治理团队成员等。二是大力度支持青年学者参与多层次学术平台。如打破资历限制,支持青年人才多层次参与学会组织治理运营。三是大力度支持青年学者参与创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等平台。可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开放、共享实验室非涉密数据、资源、设备,优化资源分配,促进青年学者产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成果。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9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