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活力中国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 岳佳仪 王雯静 万玛加
夏季的青海湖,水天一色、澄澈无边。湖畔金黄色的油菜花绵延成花海,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当下,青海正因地制宜,挖掘传统村落、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资源,打造差异化的“文化+”产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底蕴与无穷的活力。
村民有手艺,古村有生机
国家级传统村落尖巴昂村,坐落于青海省尖扎县一处山谷里。村民朋果就住在村子里的传统民居里。他有门好手艺——制作传统牛角弓,通过带徒弟制作弓箭,一年下来能有10多万元的净收入。
在尖扎县,像尖巴昂村这样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一共有34个。近年来,尖扎县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建设美丽乡村。
“我们整合投资约7.33亿元,实施古民居修缮、古树保护、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产业发展等建设内容,赋予传统村落内在的发展动力。”尖扎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叶云项杰说。
明代“贵德城”(今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建成后,48户人家从甘肃河州到贵德开垦戍边,百户刘庆、王猷、周鉴也受命携眷口来此守御城池,拉开了“贵德三屯”历史的序幕。
“600多年来,屯边军属和当地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今天的村落。”上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录告诉记者,2014年该村进入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上刘屯村,修旧如旧的夯土墙、石板铺就的主干道、铜铸的兵马雕像,处处彰显出村子的边屯文化特色。张玉录介绍,此情此景,源自2021年贵德县实施的古村落改造工程。改造后的上刘屯村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村里500多户人家,许多人家搞起庭院经济,每年每户人家能收入6000元到1万元。”张玉录说。
不过,让上刘屯村在当地“名声大噪”的,却是社火。这里的社火由《八卦灯》《舞狮》《太平鼓》等节目组成。其中,《八卦灯》是刘庆一姓从甘肃带来,每走一步就转一下灯,灯面上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祝福语,表达着百姓美好的朴素愿望。
访红色基地,忆峥嵘岁月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接下来,这里又接续诞生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并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今天,在金银滩上,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原子城纪念馆内,一座座复原景观、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向观众讲述着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峥嵘岁月。
“纪念馆于2009年开放,2021年改成展览的形式,近年来年均游客接待量在30万人次左右。今年,截至7月下旬,已经接待了14万人次。”该馆解说员金花告诉记者。
在西海镇,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记者见到,当年的厂房、车间仍矗立如初。铀部件加工车间内,陈设着牛头刨床、精密普通车床等设备,“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等标语清晰可见。
“很震撼!”从深圳自驾来西海镇旅游的朱贵明说,将这些曾经神秘、如今不再保密的国防装备制造基地向公众开放,是非常好的文旅探索和国防教育尝试。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为海北州留下完整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设施,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据悉,旧址18个厂房正陆续向公众开放,自2023年8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户户有画师,人人绘唐卡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吾屯村,是藏族唐卡创作基地。一座座热贡画院、唐卡传习所,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艺术氛围。
村里传统手工艺人众多,唐卡艺人、大国非遗工匠桑杰加就是其中一位。儿时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唐卡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便拜师热贡艺人更登达吉系统学习唐卡绘画。2017年,在北京打拼了12年的桑杰加回到家乡,用积累的1200万元资金创办了热贡桑杰唐卡画院,目的是让家乡青年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弘扬出去。
在同仁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桑杰唐卡画院被认定为同仁市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园唐卡(综合)制作基地,相继开设了唐卡、刺绣、泥塑等扶贫车间。截至目前,累计培训人员200多人次,带动就业60多人次。
如今,同仁市已有25家规范化运营的画院,直接或间接带动2.4万余人投身热贡艺术事业,更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200余个热贡艺术展销窗口,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青海全省非遗工坊建设已覆盖39个县(区),125家国家级、省级非遗工坊、“青绣”工坊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1.6亿元。一幅传承非遗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就业增收、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画卷,正在这片热土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