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在家门口喝着热腾腾的粥,和老伙伴们一起聊聊天,真是暖胃又暖心!”一大早,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钱东社区的“暖东粥铺”里就坐满了周边邻居。这个粥铺从居民提出诉求到开门迎客,仅用了5天时间,社区闲置的空间得到了有效的盘活利用,居民们“一早的幸福”触手可及。
“这5万元救了我的命!”宁海县大佳何镇村民全亚带完成了一轮治疗。4年前,这位外来媳妇因重病让家庭陷入困境,申请低保时收到了首笔1万元救助金。宁海县民政局通过“一卡通惠”平台大数据筛查发现其今年的医疗支出骤增,马上主动联系医保部门核验费用明细,用最短时间将临时救助金提至5万元并直达其社保卡,让被动申请变为主动护航。
听民声、找问题、办实事,宁波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市3.27万个党组织、58.4万名党员积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形成了深学笃行、真查真改、实干争先的良好局面。
“产品生产了大半却收到侵权律师函,可不生产又会订单违约,这可怎么办?”宁海一家模塑公司的负责人吴先生因外地企业的专利侵权指控陷入了困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民商法治诊所”,他接到了受理律师“未构成侵权,会全程跟进服务”的定心丸。这个“诊所”是宁海针对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法律纠纷应对能力薄弱而专门成立的。全县29家“民商法治诊所”在今年上半年累计为247家企业开展了“法律体检”,梳理企业风险502条,解决问题困难221个,惠及市场主体1247家次。
海曙是宁波的中心城区,服务资源受限、服务阵地受限。今年4月,海曙区启动党群服务中心微改造提升行动,通过迭代原有功能、优化低效空间、整合闲置资源,集中推出“暖冬驿站”“好邻居格子铺”等45个微改造项目,打造了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居民会客厅等一批专业化服务场景,实现阵地服务场景平均增加30%,月均服务人数增长35%。“开门搞教育、躬身听民需。”海曙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这一工作理念,辖区平均民意收集覆盖率达95%,同时梳理出屋顶漏水、服务单一、监控盲区多等15项高频共性事项,将民生清单作为工作清单厘清抓好。
“我们计划在厂区空余处搭设遮雨棚用于存放废弃材料,为确保建设合规,特向政府部门寻求专业指导。”6月23日,北仑区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接到了区内某外资钢铁制造企业通过区“益企服”平台提出的申请。没有迟疑,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协调相应部门组成了专业团队上门支招,明确了符合规范的遮雨棚建设方案及安全要求。“预约式行政指导服务是我们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精准服务外资企业群体的一个举措。”该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这项举措通过工业社区建立政企连接,跨部门组建专家团队,把对外资企业政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优一公里”。
7月28日下午,鄞州区阿彪葡萄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弓着腰在葡萄架间穿梭,饱满的葡萄被小心剪下,迅速装进筐里。“成熟的能抢收就尽量抢收。”赶来的鄞州区农技站农技专家赵绮叮嘱着。“台风消息一发布,区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就通过微信群、短视频等线上渠道推送防台指南,从沟渠清理到作物抢收要点,很细。”赵绮一边忙着检查葡萄的品质一边说,今天共有3个工作组分别奔赴姜山、首南、云龙等重点种植区,现场指导农户加固大棚、检修设备、抢收成熟作物,确保各地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将损失降到最低。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