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广西:给运河装上“防震神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广西:给运河装上“防震神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1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在广西绵延的群山中,新中国第一条连通江海的运河正在这里蜿蜒伸展。这条预计2026年通航的运河,长134.2公里,承载着西南地区通达江海的梦想,也因其穿越华南地震活跃带而面临严峻考验。在运河建设中,一场自然伟力与工程智慧的精彩博弈,正在八桂大地上演。

  站在平陆运河马道枢纽的观景台上,巨型基坑一览无余:这里不仅是西江水系和钦江水系的分水岭,更是华南地质构造的关键节点——恰好处在防城-灵山断层两大分支的“安全走廊”上。

  “我们不是在与自然对抗,而是在与自然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李冰溯介绍,“经过地震地质勘探,这个分水岭区域的基岩稳定,地震活动性较弱,就像天然的‘防震垫’,所以选择在这里建造运河关键的枢纽工程。”

  在平陆运河工程启动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的工程师们就开启了一场“地震地质侦探”行动。“我们开展了运河沿线两侧5公里范围内断层活动性调查和鉴定工作,先是在图纸上定位,然后带着探测设备去实地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高级工程师赵修敏说。

  “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给大地‘做CT’,大地有断层的地方,就像隐藏的‘地雷’。国内外震害经验表明,一旦发生地震,断层处受损较其他地方严重,所以运河建设要避开这些地方。”赵修敏说。

  赵修敏介绍,在采用1:10000的高精度填图技术发现问题后,团队直接到现场利用检测仪器探测,确定了丁屋村大桥原址下的断层。他们一共识别了运河沿岸36个乡镇17条断层,并评估了其活动性及危险性,帮助运河建设“精准避雷”。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明镜介绍,最终建设将丁屋村大桥主桥墩移动了几十米的距离,避开了地下重要断层。

  在平陆运河绵延134.2公里的航道上,有一张看不见的“智能防护网”,正在24小时守护着这条“黄金水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实时传递着来自运河边几十个地震监测点的“健康讯号”。

  运河通航之后,这些监测点也会继续发挥作用。“我们正通过数字建模、智能分析和预警联动,为平陆运河构建起一套防震方案,也为全国水运工程的防震建设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甘延锋说。

  “每一组数据都是安全的基石。”这是预警中心里每位工作人员的心声,这里跳动的曲线正诉说着科技守护的故事。2026年运河通航在即,江与海即将连通。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08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