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之无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之无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5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作者:胡德坤(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中肯评价。本文通过对相关史实的钩沉,总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战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2月,整个东北三省沦于日军之手。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在东北联合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此时,国民党内抗战派也奋起抵抗。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巩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起初,日本极度轻视中国的抵抗力,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日本内阁陆相杉山元夸口说中国问题只用1个月就能解决。于是,日本参谋本部便制定了“速战速决”的对华战略,企图在短时间内打败中国,以迅速结束对华战争。但是,中国军民从华北、华中到华南都进行了顽强抵抗。

  在华北,日本当局认为这“将是结束中日战争的一战”。日军出动8个多师团在海军配合下入侵华北地区,至1937年12月底,先后攻占华北五省的主要地区。在华中,日军认为“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自8月至11月,日本先后派出9个师团,在海军第三舰队支援下攻占上海。接着,日军向南京追击,于12月13日攻陷南京。这时,日本又认为武汉是结束中日战争“唯一或者说是最后的机会”。1938年6月日本出动超过9个师团的重兵,10月下旬攻占武汉。在华南,日本出动3个多师团的兵力于10月下旬攻占广州。至此,日本已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但中国并没有屈服。

  占领武汉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将32个师团的兵力投入中国战场,再加上海军第三舰队,可谓倾巢而出,但日本所急切盼望的结束战争的目标却未能实现,标志着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此后,日本无力发动大规模作战,中日战争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日本对正面战场实施以政略谋略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企图诱降迫降国民政府。1940年4月至6月,日军发动宜昌作战。之后,以宜昌为基地出动空军对国民政府临时首都重庆进行了4000架次大轰炸,制造出要大举进攻重庆的气氛,向蒋介石施加压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华北、华中、华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最坚决的政党,因此,1938年12月日本大本营决定,将对华作战重点从正面战场转向敌后战场,“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进行“治安战”,“迅速达到恢复治安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以游击战的巧妙战术和作战方法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百团大战,使华北日军主要交通线陷于瘫痪,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显示了敌后战场的威力,同时振奋了全面民心。从1941年至1942年,侵华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华北、华中、华南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扫荡”“清乡”为主要形式的“治安战”,但中共领导抗日武装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清乡”,1943年敌后战场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4年4月,日本大本营集中庞大兵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军队出现大溃败。12月,日军攻占了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线。豫湘桂战役期间,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并在新的敌占区开辟和扩大根据地。据日方史料记载,到1944年底,华北日军占领的3个特别市、400多个县中,“治安良好”的除了3个特别市外只有7个县,占总数的1.4%。也就是说,日军只控制了“点”(城市)和“线”(重要交通线两侧),而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得到显著扩展,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

  进入1945年后,侵华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得不在华采取收缩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战场展开连续不断的反攻作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敌后战场已“成为配合同盟国作战、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的主要力量”。6月,美军攻占冲绳,打开了日本的南大门。8月初,苏军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敌后战场展开全面反攻,与此同时,正面战场也在进行尾追作战。在中国和盟国的共同打击下,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上述可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在东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长达6年;从七七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孤军奋战达4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又坚持抗战4年。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对欧洲战场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战略配合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其一,中国抗战阻止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北向进攻苏联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之一。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英法美苏主要大国的目光都聚焦于欧洲。12月,日本陆相畑俊六提出准备对苏作战。但由于陆军主力投入了中国战场,日本内阁不得不决定,“不介入欧战,专注于为解决中国事变而迈进”。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很快突破苏联西部边境攻入腹地,苏联处境艰危。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等人认为这是日本北进攻苏的最佳时机,但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现在在中国使用重兵,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不可能”。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在短短3个月内击败美英荷,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这种形势促使日本上层中又出现了向北进攻苏联的主张。但此时,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仍无力攻苏。1942年3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给天皇的上奏中明确表示:“极力防止挑起对苏战争。”此后,日本再也未能捕捉到对苏作战的良机。1942年6月德国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紧急吁请日本对苏参战,但日本只能维持对苏“平静”的既定方针。1943年2月至4月,德国又多次吁请日本对苏作战,日本仍旧只能拒绝。可见,中国战场抗击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得苏联避免两线作战,从而集中全力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

  其二,中国抗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南进的步伐,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向南进攻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夺取美英荷殖民地,是日本的另一国策。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也给日本提供了南进良机。但此时,日本陆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进退两难。1940年5至6月,德国攻占西欧、北欧,这是日本“千年难遇”的南进良机。深陷于中国持久战的泥潭,日本未敢将南进提上日程。7月下旬,日本政府明确“当前的”重点仍是解决中国问题。

  1941年9月,欧美战局出现了有利于日本南进的形势:法国败降、英国受困英伦三岛、美国专注于大西洋防御。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对美英荷开战。同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偷袭和先发制人的作战方式击败美英荷,横扫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但中国战场的巨大牵制,使日本投入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兵力严重不足,因此日本的初战胜利只是昙花一现。

  1942年2月,日本海军提出澳洲作战计划,但陆军认为,进攻澳洲至少要动用陆军10余个师团兵力,因此无力进攻。陆军希望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再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援太平洋战场。8月,陆军部拟订“四川作战”计划,要大幅增加在华兵力,甚至需要从太平洋战场抽调陆军。当时,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为34万人,要防守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广大地域,兵力捉襟见肘,在这种形势下还要抽调兵力到中国战场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就导致“四川作战”计划成为纸上谈兵。1942年8月至翌年2月,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因兵力不足遭受重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节节败退,直到战败投降。

  还应提及的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英美盟军在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作战。缅甸是连接东南亚与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滇缅公路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援通道。为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迅速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5月,日军攻占了缅甸全境和中国云南边境地区。1943年底,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为主力的中英美盟军决定发动缅北反攻作战,至1945年1月,全歼缅北和中国云南边境的日军,不仅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更重要的是,为盟军在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反攻打下基础。

  其三,中国抗战阻止了日本的西进战略,有力地支援了英美在北非地中海战场的作战。1942年春季,由德国将领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兵团”与意大利军队联手,在北非地区对英军发起猛烈攻势,并于5月下旬成功攻入埃及境内。德军的胜利促使日本提出了西进作战计划。6月上旬,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受重创,丧失了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于是,日本陆海军都认为在太平洋难以扩大战果,便把目光投向印度洋。6月下旬,东条英机指示陆军制定西进作战计划,意图在印度及印度洋地区与英国展开决战,迫使英国投降。日本甚至乐观地估计,印度洋将成为其开辟新局面的曙光。

  1942年7月中旬,在日本陆海军作战部协调会议上,海军军令部提出了针对印度和西亚的作战设想,计划于8月展开孟加拉湾作战,10月之后进一步实施阿拉伯海、马达加斯加南部及印度东部地区的作战行动。7月下旬,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决定,进行印度洋作战,竭尽全力使英国屈服。但日本陆军只能抽出2个师团参战,显然没有胜算,导致西进战略迟迟不能实施。

  1942年10月,德意军队在北非阿拉曼战役中遭到惨败。1943年2月下旬,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在《世界形势判断》中指出,鉴于德意在北非、地中海作战的失利,决定放弃西进计划。可见,由于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没有余力配合德意作战,因而只能放弃西进战略。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会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很有可能了”。

  总之,中国战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持续打击并牵制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以及部分海空军事力量,有效制约了日本全球战略的展开,成为苏美英盟国在各战场作战的重要支柱,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作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历史大变局中谱写了辉煌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14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