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1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当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哪些进展?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有哪些亮点?7月31日,国家林草局召开发布会,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打造沉浸式“智慧展陈”

  8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在四川成都举办,本届论坛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论坛、3个分论坛以及主题成果展等活动。

  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副司长孙鸿雁介绍,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国家公园有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分论坛将邀请40余位中外专家,围绕“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主题成果展将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全景展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方面成效。

  目前正在筹备中的本届论坛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陈宗迁介绍,本届论坛将实现“零碳论坛”新模式,首次引入碳中和计算展示系统,对交通、住宿、餐饮、物料等全环节碳排放进行精准核算,实现论坛全程“可测量、可追溯、可抵消”。会务物料尽可能采用环保材料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产品,例如会议铭牌选用竹质材料制作、工牌采用可降解竹纤维印刷,以竹代塑,大幅减少塑料使用。

  同时,论坛将打造沉浸式“智慧展陈”,创新构建“1+5+4+N”科技展览体系:“1”即中国国家公园使命展,展现国家公园从顶层设计蓝图到具体实践的全过程。“5”是5个国家公园建设成就展,通过“视频+图文+展品”的形式,为每个国家公园打造独立展区,让观众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4”为四家国内行业领先科技产品展,通过“设备现场演示+五园远程连线”的方式,全面展示前沿科技在国家公园的应用场景。“N”是分布在会场的多个主题装置和生态场景,营造浓厚论坛氛围。

  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孙鸿雁表示,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省区和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三江源国家公园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与2015年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解决了局部“保护真空”和栖息交流问题。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现代化智能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人虎冲突预警和高效管理,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初步恢复众山皆有虎的景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国家公园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5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国家林草局及相关林草部门、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张德辉表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规划,实施野生动物保护重大项目;将5个国家公园的17处地点划定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强化对栖息地的依法保护管理;开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科学制定保护计划;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进行生境改造,修复破损生态系统、改善或重建迁徙通道等,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好生活环境条件;设立大熊猫、虎豹、长臂猿、羚羊类、雉类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努力破解科研难题和保护瓶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孙鸿雁表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将进一步加强系统治理,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慎设立新的国家公园,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引导、扶持当地居民参与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广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等模式,拓展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数据显示,我国新增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等3项世界自然遗产和安徽九华山等10个世界地质公园,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分别达19项、49处,数量居世界首位。我国34处自然保护地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10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