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创新、美丽、文明、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的关键时期,朝阳区率先以生动的艺术实践,深刻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时代内涵。7月25日,“向阳而生美美与共”朝阳区公共空间艺术赋能城市发展主题活动在751 D·PARK图书馆启幕,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关于“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战略号召。
本次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区人民政府指导下,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汇聚部、市、区政府力量与责任规划师等顶尖智库资源,并获得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的鼎力支持。活动重磅发布“朝阳区公共空间艺术赋能计划”,旨在发挥责任规划师在推动艺术与城市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构建跨部门协作、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模式,将艺术创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通过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品质与情感温度,让城市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知、可触及的幸福感,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朝阳范式”。
责任规划师将执笔,在公共空间艺术领域不断创新实践
朝阳区公共空间艺术赋能计划
“朝阳区公共空间艺术赋能计划”启动仪式
赋能计划之时代使命:
响应人民期盼,锚定美学升级
朝阳区作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深厚的工业遗存、璀璨的多元文化、活跃的国际社区、充满活力的创新人群等等,为推动公共空间艺术从“展厅”走向“街巷”,提供了无比丰沃的土壤和广阔舞台。当前,朝阳区公共空间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空间为载体、以艺术为媒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它要求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更开放的姿态,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滋养市民精神、激发城市活力、彰显文化自信的共享舞台。
赋能计划之创新实践:
多元协同机制,针灸式激活空间
计划构建“征集-培育-落地”全链条闭环:
多方协同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发起,联动中社社区培育基金、4个功能区管委会、43个街乡、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开展。
聚焦场景
面向责任规划师等团队,聚焦“国际社区、文创秀场、乐活家园、绿动空间”四大场景征集创意提案。
精准筛选
严格项目招募、初筛、入围深化、展示评选、项目实施、成果宣传六大环节,聚焦“区位优、民意强、体量小、潜力大、可实施”五大标准。
深度培力
通过案例参访、工作坊、专家指导等方式,对入围项目进行美学设计、公众参与及可持续性培育。
动态落地
评选标杆项目,并提供专家技术指导和活动资金支持,搭建多元平台助推优秀方案落地,通过“针灸式”改造提升,逐步提升城市内涵,突出朝阳区国际范、艺术韵、宜居性、生态美四大价值。
“国际范、艺术韵、宜居性、生态美”四大场景
赋能计划之长效价值:
凝聚社会共识,树立治理范式
空间焕新
面向点(艺术地标)、线(街道/滨水视觉提升)、面(场景营造)三类公共空间,打造一批高辨识度艺术空间样本,提升市民获得感。
机制创新
以公益基金撬动企业参与,探索“政府-社会-市场”可持续更新模式。
能力沉淀
通过全过程实践锤炼责任规划师团队,输出可复制的社区营造方法论。
范式引领
形成展览、宣传册等一系列成果,为基层治理提供“艺术赋能空间”的朝阳经验,助推城市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双提升。
实现“好空间、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的四位一体辐射效应,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引领者寄语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 张兵
朝阳区提出用公共空间艺术赋能城市发展是很好的命题,国内有类似探索,但朝阳可以聚焦“三个创新、三个探索、三个协同”,走出自己的特色。
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发挥责任规划师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独特作用;创新规划实践,走出具有朝阳特色的公共艺术赋能路径;创新技术应用,加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于朝阳区既有城、又有乡的空间特质,探索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探索城市和乡村要素流动,提升空间资产价值的促进方式;探索在责任规划师实践基础上,与城乡居民广泛交流的新路径。近期,自然资源部在全国经济挑大梁省份蹲点服务,要加强部市协同,共同破解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卡点堵点;结合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深入社会经济发展一线的“触角”作用,协同发力、同题共答、研提对策;协同多领域专家,加强专业融合,着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规划队伍,共同投身首都的现代化建设。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牛锐
责任规划师持续推动规划从“蓝图”走向“共建”,有效提升了规划实施的温度与效能,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我们更需将这种“陪伴式服务”深度融入公共空间艺术的共创之中,以“微介入”唤醒空间基因,将城市美学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日常体验,实现“美育于民、美美与共”。未来需以更高站位融入战略、更实举措深化“多师协同”、更广视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撬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石晓冬
责任规划师制度与公共艺术工作有很多天然的相通之处,二者都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为目标,注重公众参与,强调以协商对话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本次活动作为微空间向阳而生的2.0版本,是城市治理从“善治”走向“美治”的全新探索。一是要把握好城市美学内涵与定位,立足国际化、现代化、文化大区视野。二是加强探索多师协同实践路径。三是加强公众参与,培育城市美学共同体。注重实践总结,形成可推广的“朝阳方案”。
朝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刘福泽
朝阳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体系实施五年来成效显著,推动规划从“办公室决策”转向“街巷共建”,让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功能升级同频共振,为“五宜”朝阳建设注入了持久动能。“公共空间艺术赋能计划”是通过艺术赋能,让更多城市空间成为吸引全球资源的“强磁场”、承载美好生活的“幸福圈”、彰显朝阳特质的“金名片”。
朝阳区以“向阳而生美美与共”作答高品质公共空间建设这一新时代命题,叠加城市更新之美、公共艺术之美、人民生活之美,赋能“五宜”朝阳建设,以汇聚点滴小微之美,打造大美朝阳。今日的朝阳,正以开放之姿邀请世界共赴这场艺术之约——以无界之心筑城,以共美之愿前行,以公共空间艺术赋能计划为起点,携手绘就“向阳而生美美与共”的艺术朝阳新图景。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勘察设计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