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健·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赵洁
“医生,我……说不出来,我可以画给你看。”
女孩把一张画纸推到治疗师面前,画的中央,一个女孩蜷缩在角落,粗重的黑色线条包围着她。画纸边缘,点缀着几抹嫩绿和黄色。
原来,一场车祸夺走了这位患者的亲人,也夺去了她语言表达的能力。但通过绘画,她呈现了无法表述的创伤和挣扎,以及内心深处萌发的生命希望。
“为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诚如弗洛伊德所言,艺术的神奇力量在于它可以直接触达潜意识的原始地带。
如今,从线上心理咨询到线下疗愈工作坊,很多人通过绘画、戏剧、诗歌、音乐等活动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慰藉心灵,艺术疗愈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显著的效果,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为情绪创造被接纳的空间
今年年初,“2024中国艺术50人论坛”将“艺术疗愈”列为全国艺术学科十大研究前沿热点词之首。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对其推荐词为:在艺术多元化应用的价值探索中,艺术疗愈成为艺术实践、跨学科合作、社会需求的新焦点,它利用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强调表达过程中的情感释放和自我探索,积极帮助人们提升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它不仅适用于有心理困扰的社会人群,也适用于全社会心理健康的发展目标。
“艺术是一种跨越语言、文化与意识层面的表达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璇这样描述艺术疗愈的独特价值。在她看来,艺术能够为人类情绪提供一种“稳定的陪伴”与“自由的通道”,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找到安放之处。
这种观点与心理学中的“承载”概念不谋而合——即为情绪创造一个安全且被接纳的空间。
其实,艺术疗愈(Art Healing)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45年,它与临床心理学领域的“艺术治疗”(Art Therapy)几乎同步发展。这两个概念在现实中经常被混用,艺术疗愈侧重创作过程本身带来的治愈效果,而艺术治疗则是一个需要专业资质认证的临床治疗体系。
1945年,英国艺术家阿德里安·希尔在《艺术与疾病》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绘画和涂色对肺结核患者的疗愈作用。
“疗愈效果并非来自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源于创作过程中的专注、投入和情感表达。”这位亲身经历病痛的艺术家发现,艺术创作能成为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独特的沟通媒介。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都曾深入研究艺术表达与潜意识的关系,荣格本人更是通过绘画进行自我分析。1964年,随着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的成立,“艺术治疗”正式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和行业规范的专业领域。
在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以心理学视角剖析美感经验,提出了系统的美学与心理学理论,为中国后来的艺术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
审美能产生天然奖赏效应
艺术疗愈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研究发现,纹状体亚回路的不同连接方式与审美愉悦的产生密切相关,而腹侧纹状体的激活程度则直接反映了审美体验的强度。在审美过程中,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会被广泛激活。
“当知觉系统加工审美特征时,会激活边缘系统释放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产生天然的奖赏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在欣赏熟悉音乐时,人们的愉悦感会随着腹侧纹状体的激活而达到高峰。”张璇解释道。
在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医疗卫生研究项目支持下,香港大学教授曹原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将传统心理咨询与音乐疗愈相结合,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数据显示,参与音乐治疗小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音乐是一种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媒介。”曹原表示,与传统谈话治疗相比,音乐能激活更广泛的脑区,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该研究团队中的李蕙筠博士是一名注册音乐治疗师,她曾在澳洲临终关怀医院为阿尔兹海默病、渐冻症和帕金森患者提供专业治疗。
李蕙筠说:“对于语言功能受损的帕金森患者,传统心理治疗难以开展,而音乐治疗能通过歌唱训练患者的口腔肌肉。”
这种创新疗法在不少医院也得到了实践验证。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就活跃着一支由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组成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该科室副主任医师王雪霏介绍,2009年他们就开始探索艺术疗愈,医生关竞红、护士石纳定期举办以展示自身美为主题的丝巾秀、时装秀,尝试开展增进伴侣情感的亲密爱人答谢会,开办了摄影班、“静听花开”心灵疗愈工坊,并走近美术馆进行美术疗愈活动。
2023年起,王雪霏开始负责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粉红花园”项目,和护士龙一方等合作,举办每日线上朗读打卡、运动打卡,每月固定开展绘画疗愈、手工艺术疗愈、VMC鼓圈疗愈,读书会、八段锦、舞蹈课等多种活动。
“在众多疗愈活动中,鼓圈特别受患者欢迎。”王雪霏还是VMC鼓圈的疗愈引导师,她告诉记者,“鼓圈是国际流行的团体演奏形式,以非洲鼓为主,搭配巴哈低音鼓、土巴诺鼓等不同音高的打击乐器,还有沙锤、棒铃、手铃等辅助乐器。”
每次活动开始前,王雪霏会和同事、志愿者精心布置活动现场,将座椅围成圆圈、摆放各种乐器,参与者自我介绍后,王雪霏会和音乐治疗师交替指导患者随音乐律动演奏乐器。
“我们会定期邀请鼓圈届知名老师来指导,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疗愈。鼓圈重在参与而非表演,不需要任何音乐基础,参与者只需跟随音乐节奏自由发挥。”王雪霏说。
这种以团体开展的音乐治疗为患者搭建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即便是初次接触乐器的参与者,也能很快融入其中。一位患者曾写道:“患病后感觉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但鼓声中的共鸣,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
对医护人员而言,艺术疗愈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治愈之旅。
王雪霏坦言,每天要完成七八台手术,而艺术疗愈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袁婷婷深有同感,ICU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焦虑和职业倦怠,定期参与艺术疗愈活动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升心理韧性。
采访中,不少医护人员表示,据他们观察,经常参与疗愈活动的护士在工作中更能保持专注与冷静,同事间的默契度也明显提升。
调动感官调节情绪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朝阳西大望路的Galli剧场,参加了一场为期3小时的戏剧疗愈体验课。剧场内,12位学员围坐一圈,在Galli戏剧中国区创始人高璇博士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堂关于“七个暗室小孩”的探索课程。
“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理论基础。”高璇向学员们解释道,七个暗室小孩将人类复杂的潜意识具象化,它们分别是昏昏欲睡的“睡不醒”、好奇心爆棚的“包打听”、情感丰富的“多情种”、脾气火暴的“暴躁狂”、自我膨胀的“自大狂”、斤斤计较的“吝啬鬼”,以及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满足社会期待而压抑真实的自我。那些被我们刻意隐藏、不愿示人的部分,就形成了‘暗室小孩’。”高璇说,“每个暗室小孩都蕴含着独特的潜能,‘睡不醒’代表直觉,‘包打听’象征识人能力,‘多情种’体现爱的能量,‘暴躁狂’暗藏效率,‘自大狂’蕴含智慧,‘吝啬鬼’维系秩序,而‘小不点’则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越是抗拒自己的暗室小孩,它们反而会以更激烈的方式干扰我们的生活;而一旦接纳了自己的暗室小孩,相对应的正面力量与潜能也将得到解放。”高璇进一步解释。
课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前半段,高璇引导参与者通过肢体舞动进行冥想,“让身体先于思维苏醒”,她轻声说道。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原本拘谨的学员们渐渐舒展身体,有人闭眼微笑,有人随性摇摆。当进入“七个暗室小孩”的体验环节时,高璇设计了互动方式——时而需要与陌生人即兴搭档,时而可以独自在角落沉思,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舒适的参与方式。
后半段课程主要是用即兴表演的形式进行个人冲突场景的处理。高璇准备了从经典命题到个人困惑的多种选题,一位学员选择了“母女冲突”的个人议题(议题已进行隐私处理)。她讲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与母亲爆发的一次冲突,这个心结10余年未解。高璇没有让表演者重现当年的冲突场景,而是提议:“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刻的自己拥有怎样的内在力量,如果今天用不同的暗室小孩来对话,会发生什么?”
在没有任何剧本的情况下,学员先后以“暴躁狂”的直率、“多情种”的柔软与扮演母亲的搭档对话。高璇作为戏剧治疗师始终以非介入式观察维持着戏剧表演的安全边界,仅在情感流动受阻时轻点关键节点,确保探索不偏离核心议题。当“小不点”说出“我只想知道你是否在意这件事”时,现场响起抽泣声。这位学员分享,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表达,也更有勇气去在现实生活中和她母亲沟通。
“在戏剧构建的空间里,参与者能够在足够安全的环境中用表演的方式探讨自己的人生议题,发现和发展自我。”高璇说。
网友福悠顿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感悟也印证了这一点:“参加戏剧课,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里,认识自己身上的七个暗室小孩,他们一个个出场,被看见被接受,从未感到自己可以如此平静,意外收获到了力量。”
采访中,艺术疗愈师反复提及“即兴”。即兴为何如此重要?“即兴创作就是要激活身体的直觉系统。现代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本质上是感官系统与思维系统的失衡。艺术疗愈就是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去随意画、自由演,重建身体感知情绪的调节功能。”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讲师王文婷说。
王文婷认为,专业的艺术疗愈需要特别留意,预防参与者产生二次创伤,艺术治疗师要在艺术治疗中为参与者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自由的创作空间,使其能够自然地产生移情、投射或自由联想等心理过程,从而拓展情感表达与体验的维度。
对症治疗也是自我成长
如今,艺术疗愈已发展出临床专业与大众化实践并行的格局。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相关课程,推动这一领域发展。但大众对艺术疗愈仍存在诸多疑惑:是否需要专业背景?是否需要艺术天赋?是否只适用于心理疾病患者?
“艺术疗愈有别于艺术鉴赏。”王文婷解释道,它不评判参与者的艺术能力,而是鼓励人们放下评判标准,自然感受创作过程本身。
在张璇看来:“当代艺术正在解构‘结果导向’的传统观念,在艺术创作与表达过程中,美的感受与生命力量会自然涌现,这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艺术提供了一个足够包容的空间,让痛苦与恐惧得以安放。当人们能够直面这些负面体验,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艺术表达时,疗愈就已经在发生了。”
“艺术疗愈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转化内心体验。”民政职业大学教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孙亚斌表示,当人们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将那些被理性压抑或防御机制掩盖的情绪具象化时,实际上是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语言,重新整合分裂的情感碎片,最终达成对创伤的接纳与超越。
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人对为何要进行艺术疗愈存在认知误区。
“为什么要提前疗愈?等生病了再治疗不是更直接吗?”对此,张璇表示:“这种观点反映的是传统的疾病治疗思维,而现代心理学更倡导积极心理学的预防理念。”
“艺术疗愈不仅是对症治疗,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自我成长方式。就像我们不会等到身体垮掉才去健身一样,心理健康也需要日常养护。通过艺术表达,人们可以开发潜能、提升幸福感,治疗尚未发生的疾病,实现从‘活着’到‘活得好’的转变。”张璇说。
当然,艺术疗愈也有其“门槛”。
“比如ICU的艺术疗愈,就必须遵循医疗安全原则。”袁婷婷说,“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我们联合医生、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运用一些评分工具评估患者状态,确保疗愈活动不影响医疗操作和患者安全。”
日常的喝茶、看书、练字等活动,是否也算艺术疗愈?“这些活动确实能带来放松效果,但真正的艺术疗愈需要专业的引导和系统的方法。”王文婷说。
多位专家在采访中指出,艺术疗愈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所以,建议选择具有心理学背景、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艺术疗愈师,避免被商业化包装的“伪疗愈”项目误导。
孙亚斌提醒,在艺术疗愈实践中,治疗师需要严格遵守专业边界和咨询伦理规范,“艺术疗愈师应当建立定期的专业督导机制,建议根据个案数量或固定周期与督导进行专业交流,以确保治疗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