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医界观察】
作者:李卫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副教授)
“最近觉得胸口闷”“躺着刷手机没意思,却又停不下来”“总是觉得很孤独”,在这些感受愈发成为许多现代人的日常状态时,一种非药物的身心调节方式——表达性艺术疗愈走向台前。它并不要求人们成为艺术家,而是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让心灵在创作过程中得以释放和疗愈。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疗愈?
它是情绪表达的“安全出口”。如今,人们往往习惯用理性克制情绪,或因言语能力不足无法准确描述内心感受,或因顾虑社会评价而压抑真实的表达。那些“不敢说”“无法说”“不能说”的感受便淤积心底,久而久之变成“胸闷”“头疼”等躯体症状。相较语言表达,艺术表达更接近“感官通道”和“身体层面”,能更直接和畅快地宣泄情绪;其次,它更具有“直观性”和“原始性”,能更准确地诠释和表达情绪;最后,它还具有“象征性”的特点,能够更“安全”地表达情绪。因此,觉得心情烦闷时,画一幅恣意挥洒的水彩、唱一曲直抒胸臆的歌曲、跳一只随性的舞蹈,或许烦恼就消失无踪了。
它是专注力的“拯救者”。信息社会,短视频、弹窗消息等碎片化内容,正不断吞噬人们的专注力。大脑沉溺于“即时满足”和“多巴胺快乐”,渐渐失去深度体验与获取意义感的能力,人们容易变得“浮躁不安”或“疲惫不堪”。而艺术创作恰是专注力的“拯救者”,如绘画时缓慢地勾勒与上色能让人们静下心来,感受画笔在纸面上勾勒线条与晕染色彩时的细腻笔触。演奏乐器时专注于拨弄琴弦来创造旋律,并跟随音符的节奏律动,能让纷繁杂乱的思绪归于安宁,进入一种“心流状态”,物我两忘。在艺术创作中,心灵会重新沉浸于当下,深度体验内在感受,寻回久违的平静和意义感。
它是孤独感的“温柔解药”。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削弱了人和人之间真实情感的连接,导致人们的孤独感愈发强烈。而艺术疗愈能创造跨越言语的共鸣空间:一个人的美术作品可能就无声地拨动了另一个人的心弦;一场即兴的戏剧表演,或许能让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陌生人在协作演绎过程中,找到了共同的精神共鸣……这份纯粹的心灵联结,让人们彼此“被看见”“被接纳”,孤独被驱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被重建。
如何进行艺术疗愈?
从“欣赏”到“表达”,人人皆可成为自己的疗愈师。不必执着于“画得像”“唱得好”或“跳得棒”,艺术疗愈的核心是“表达”而非“完美”。我们不但可以参与看画展、听音乐会这种“被动疗愈”,也可以践行类似随手涂鸦、哼唱旋律、拼贴手账这样的“主动疗愈”。哪怕闭眼随意挥洒颜料和线条,用手机捕捉街角一瞬间的光影,跟随音乐无拘无束地随意摆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创作,既是心理能量流动的出口,也是自我关怀与身心滋养的有效途径。
选对“疗愈处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是一位内向者,或许可借绘画、摄影、手工等视觉艺术来释放自我:蓝色涂鸦有助于平复焦虑,而红色涂鸦可以宣泄愤怒,陶艺编织的重复动作则如“动态冥想”,让人在专注中放松;如果你正处于焦虑、失眠状态,不妨试试音乐和声动疗法,听一段每分钟60拍左右的钢琴曲,会让大脑皮层兴奋度显著降低,哼唱或敲击乐器的振动,能带动身体由紧绷变成松弛;如果你正遭遇非器质性病变的慢性躯体疼痛,或许可以试试即兴舞动与戏剧表演,让身体随节奏摆动,让角色替你“说出”压抑的情感,让紧绷的身心在动作和故事中逐渐柔软。
艺术疗愈虽不能代替医学治疗,但应用场景广泛。艺术疗愈不是万能药,更不能替代医学治疗,但它正在成为心理健康促进的“温柔推手”,应用场景也愈发具有广阔的前景。如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可用画作替代言语,让潜意识的内容具象化,成为咨访双方共同工作的素材;在医院与养老院里,绘画、戏剧可成为“艺术处方”,缓解患者痛苦,为老人注入生活意义。在家庭教育场景中,可以借助“角色互换”的戏剧游戏,来促进亲子之间彼此沟通和理解。
艺术疗愈的本质,在于借助艺术创作实现与自我的联结,以及与世界的对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适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身,投身于艺术世界的广阔天地,在这里,我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无畏地探索未知,让心灵得到片刻的释放与滋养,寻得内在的力量,然后再凭借这份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与困境。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