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观点】
作者:陈同滨
2025年7月11日北京时间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世界遗产大会上,“西夏陵”以国际专业组织的一等评估标准“推荐列入”,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投票,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60项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是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完整展现了保存在历史环境中的全部规划、建筑特征,完整延续了遗产与贺兰山之间形成的视觉和精神联系;西夏陵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建筑遗址等构成要素,在选址特征、空间环境、位置布局、材料技术、历史功能等方面均满足真实性要求。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西夏陵。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13世纪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以及大量的可移动文物。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充分展现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在以宁夏平原为政权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西夏陵有何价值?在交流融汇方面,西夏陵的陵墓选址、陵园布局与建筑形制展现了党项统治者在借鉴、吸收以唐宋帝陵为代表的中原王朝农耕文化陵寝制度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对其帝陵规划的创造性改造。西夏陵形制特殊的建筑与构件,以及不同墓葬类型的陪葬墓,展现了源自周边游牧猎文化的建筑形制、营造技术、艺术风格、丧葬习俗影响的本土化融合特征。
在见证历史方面,一是见证西夏文明与文化。西夏陵遗址群的各类遗存及出土物为西夏王朝延续了近200年的历史及其君主世系、政治制度、多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生业方式、文化与技术成就等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二是见证西夏王朝跨区贸易地位。西夏陵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揭示出西夏王朝在贯通欧亚大陆东西方洲际文化线路“丝绸之路”中的跨区域商贸交流活动的中继贸易枢纽特征。
综上,西夏陵是公元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历史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可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特殊见证。
西夏陵申遗一是填补西夏在中国正统史记中的缺位。西夏王朝曾与宋、辽、金等历史王朝并存了近200年,但没有被元朝撰写入正史、列入中国所谓正统的“二十四史”,成为中华文明故事中的一大缺憾。通过这次国际性的世界遗产申报,我们把中华文明中的这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以及这一段历史所揭示的文明发展智慧,向当代的人们进行了客观地展现。
二是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西夏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表现——在“承唐仿宋”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民族文化多元融汇现象,揭示了这个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智慧传统。而这一智慧传统也存在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包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阐释。因此,西夏陵所见证的西夏王朝兴衰及其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特征,为解读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特征,解读中华文明何以延绵不绝,提供特殊的见证!
三是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夏陵申遗的成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光明网记者王营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