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显后村的四棵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显后村的四棵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8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故事】

  作者:叶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显后村有很多树。

  曾经的显后村,离千岛湖淳安县城很远,它所在的左口乡,地处千岛湖的东北角,被湖水环绕,是典型的湖岛乡镇。

  乡民们出行,只能依靠木船摆渡,沿途遇村落则靠岸上下客,若到县城,至少需半日。要是遇到大风暴雨,便只好寻避风处停泊,待雨停风止才能再行船。后来湖上有了摩托艇,行驶的速度快了许多,到淳安县城只需一个小时,但乘坐的价格比木船贵不少,且风打雨摇,那摩托艇在深湖中犹如一匹难以把控的野马,常常造成祸端。因而,大多数乡民宁可慢一些,也愿意坐那木船摇晃而行。若是遇到家人急病,要去城里求医,乡民们常常捶胸顿足,望湖兴叹。

  2004年,从左口至淳安县城千岛湖镇的通乡公路终于建成,彻底改变了左口乡的“孤岛”困境,到淳安城的时间缩短为30多分钟。为了修这条全长9.242公里的通乡公路,人们建了1座大桥,打通了3条隧道,前后用了3年时间。

  左口乡是浙江省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内陆乡镇。这条通乡公路为古老的淳安增添了深有意味的记忆。

  2005年,又有330国道淳安千岛湖大桥至临岐段开通,该路段正好经过左口乡,这对从前孤岛似的左口乡而言,更是历史性的改变。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千万工程”的促动,极大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从摇晃的木船到飞奔的汽车,再到后来高铁的通达,左口乡与淳安县城的相会由山高水远到挥手之间。

  在隧道穿过的山岭中,有一座叫金紫尖,是淳安有名的高山。《嘉靖淳安县志》对此有记载:“中峰有圆石,起数十丈,光莹无草木,其旁两峰若俯,每旭日照灼,则有金紫闪烁之色。”也就是说,金紫尖中峰有一块数十丈高的圆石,光滑明亮,每当旭日映照,便有金紫闪烁的色彩,山因此得名。当我们乘车要穿过隧道时,我不禁抬头仰望,希望看到金紫尖,但车一掠而过,带着那久远而又短暂的风,一下子就钻入了长长的隧道,进入了山里。

  淳安县左口乡的显后村,仿佛一直是深藏在湖水和山坳里的明珠。我们从桐庐到淳安的那天,恰巧也是县里的老张被派往显后村就任“文化特派员”的第一天。老张很兴奋也很上心,迫不及待地要带我们去左口乡,去显后村。一路上,他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淳安的变迁,显后村的古老和独特。

  车开至显后村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由远而近,眼前却是四面环山的一块平坦之地,郁郁葱葱的绿树间,错落分布着几百户人家。南边是树木葱茏的朝山,村支书老方说,那山自古以来就为禁山,不许砍伐,显后村人一直恪守至今。山脚为村集体的大片竹林,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竹林似潮起云涌,看上去就像是竹的海,拥围着朝山和一旁的岱山。

  全国叫作岱山的地方有多处,如泰山古称岱山,意指高大巍峨为五岳之尊;浙江境内也有岱山岛,因山势挺拔,喻其“山海之雄”;而此地的岱山从前也曾是险峻峥嵘,如今却是满山青翠欲滴的茶园,更多了一些灵动清秀。

  显后村的古老,从村名便可知一二。

  村人珍藏的《显后方氏续修宗谱》里记载,南宋嘉定年间,翁溪方氏有一男子,于寒冬腊月与村民结伴打猎,来到管岭西南山麓,因天色已晚无法返回,便就地露营,次日见这磅礴挺拔之山,冈阜回环,是宜居之地,遂迁居于此,并取“显灵昭在天,后嗣普赐祐”一联首字,将此地命名为显后。

  以德为先,方显于后。村风犹在,家风再传。

  或许因为千年山重水复的缘故,这个深藏于群山间的秀丽村庄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老张同行的,还有位年轻小伙小方,正是显后村人。小方说,从祖先到此定居以来,人丁繁衍,为感恩上天,族人齐心协力,于明代成化九年春动工,历时3年建成“恩庆堂”,堂联“报本恩无极,传家庆有余”,感恩天地自然和祖先。村里的民间祠堂还有希舜堂、光裕堂、荣庆堂、美德堂等,共同营造了显后村“以德为先”的忠孝文化和家风。

  小方轻车熟路,带我们走进村庄,一路见树木成林,农家小院大都在树影婆娑的掩映之中。鲁迅先生曾在散文《秋夜》里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在此地,可以看见村子里有4棵树,一棵是樟树,一棵是柏树,还有两棵是枣树和核桃树。

  这4棵树,不仅是显后村绿色生态的写照,还是其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剪影。

  

  老樟树和老柏树被村民们称作樟树妈妈、柏树伯伯。家里的孩子一满月,父母就会带着孩子去认这两棵树为长辈,以求庇护。相传,明正德年间,武宗皇帝赐显后村一位百岁老人柏树、樟树两株树苗,以表“百岁寿翁,彰誉华夏”之意。显后村人将这两株树苗精心栽种,守护至今。

  樟树妈妈立于村口小溪旁,冠如伞盖,蓊蓊郁郁,犹如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在那里迎候着来往的子孙。柏树伯伯则在村内一石阶旁,枝干苍劲,盘曲嶙峋,守护着村庄。若按当地传说,这两棵老树已存活500余年,但我看这树上由林业部门挂的牌子却表明:樟树树龄约420年,柏树树龄约620年。两树的树龄与传说不一,又何以相差200年?

  我便与显后村人一起推敲。判断一棵树的树龄,除了用传统的年轮计算,还可以运用科学方法测定,如CT扫描与三维成像,通过X射线或雷达扫描树干,重建内部结构等。确定古树树龄,专家通常会结合好几种方法交叉验证,应该不会有错。那樟树妈妈比柏树伯伯年轻了200岁,莫非是因立于溪旁曾遭遇洪水毁损,之后又发新枝,重焕生机?

  樟树旁的小溪叫九龙溪,又叫前竹溪。这里的每一段河流,都有当地人心仪的名号。这条小溪发源于金紫尖的山下,平素温柔,清水浅浅,能看到溪中的奇石。但每到夏季汛期,小溪却气势汹汹,冲倒两岸的树木也是常有的事。樟树妈妈或许是遭遇洪水侵袭的樟树,死后复生,再活400年,直到今天。

  候在小溪旁的樟树妈妈,眺望着小溪木桥上来往的人们。这座桥叫“德先桥”。几百年来,这座桥也时常被山洪冲毁,但屡毁屡建,从未间断。

  村人把修桥当作一件善事,踊跃参与,不仅方便了两岸人的通行,也领悟了续桥之德。桥上也有一联:“奇山承厚德,异水育精华。”联中之意,樟树妈妈应该见证了。从这座桥上走来的一代又一代显后村人,或以孝行名于世,或以寿禄传于乡,或以才学被传扬。

  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关乎忠孝的居多。据说,从前村里有位为人谨厚、非义不取的小伙,因家贫,通过砍柴赡养父母。父母先后亡故后,小伙负土为坟,搭棚各守丧3年。就连老虎也被他的孝心感动,经过他身边却从不侵扰。这人的孝行,被载入明嘉靖年间的邑志孝廉榜中,官赠匾额“纯孝格天”,成为显后村后人效仿的榜样。

  在这里,“忠孝节义、励志勤学”的精神代代相传。家庭和睦、待人和善、邻里互助已成为日常,每一代都有好妻子、好媳妇、好儿子、好女婿的故事流传。20世纪以来,不少子弟踊跃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且立功受奖。还有不少勤奋者学有所成。

  小方在县里的融媒体中心当记者,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发表在知名文学杂志上。小方写得最动情的,便是家乡显后村,是这里的樟树、柏树、九龙溪:“一个词要被用于最恰当的比喻/一条溪要有更自然蜿蜒的结构/当九龙溪的早晨开始沸腾/鸟鸣四溢,宛如天籁、无声泼墨/当夹岸的枣树林相继开花/村庄的胸膛,呼吸柔软、急促/该如何交出体内的一点点?/该如何保持这山与水的平衡?”

  九龙溪眼下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游客们从淳安城出发,经千岛湖大桥走环左线可直抵溪边,这溪流自凤翔村到显后村,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流经许多深浅不一的水潭,还有高低不一的堰坝,引得许多人来此漂流。上岸之后,游客们还可拜会樟树妈妈。

  

  有趣的是,来时路上只能从车窗里匆忙一瞥的金紫尖,不想却在显后村登高即可望。后来才知,在“显后十景”里即有这一景:“金紫尖高据北边,耸屹万丈势连天,黪候祖庙遥相对,但觉声灵愈显然。”

  大自然的神妙之处,在于一切似乎都是精心安排的。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山水如此之和美,让这古老的村庄既有小溪潺潺,又有高峰远眺,还有平坦的田野和满山的林木?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看来,天地之间均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都蕴含着阴阳的调和,因此才有这山川草木的和谐共生。

  小方带我们走上一条村旁山里的小道,杂草丛生,像是少有人经过。小方却说,这路原本是条官道,以前从显后村去淳安城,必须从这条道翻过山,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可到毛竹源码头乘船。

  一路上,我还看到了枣树、核桃树。

  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房前屋后、村头巷尾,到处可见枣树成林,有高大的,也有矮小伸手可触的。最老的那棵“枣树王”,已有300年树龄。恰逢4月下旬,枣树已生出小小的花苞,就像一颗颗柔嫩的豆米,只敢轻轻地抚摸,生怕一碰就掉落了。

  小方说,待到五六月间,枣树就都开花了,那时整个村庄都会是一片香气,吸引各地的新人前来打卡。新人们双双在枣树下牵手漫步,和枣树王合影。枣树早生贵子、甜甜蜜蜜的美好寓意,让新人们陶醉不已。显后村的文旅中心还会为新人们送上一站式的“忠孝文化体验”。“樟树妈妈”和“柏树伯伯”两棵古树,也成为新人游览拜谒的必选项。走过德先桥,在桥旁系上“连心锁”,表达爱情忠诚和以德为先。再来村里制作枣花粽子。新人们在糯米中加入蜜枣,点缀上亲手采撷的枣花,在农家灶头上生火、烹煮。粽子甜在嘴里,更甜到心里。

  这些年,显后村把制作“淳安南枣”发展成为绿色产业。从前,南枣曾被当作“贡品”,而今则是江南枣中的佳品。待到八九月打下枣来,显后村每家每户便开始制作。选枣、切纹、洗枣、糖煮、烘干、压枣、老烘、分级,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最终制成的蜜枣色泽金黄如琥珀,质地微硬且不干瘪,香甜可口。

  我们穿过古道旁的枣树林,行至一处山坳前,看见一幢白墙红顶的小楼,门前晒着已经干透的春笋,一位穿红格夹衣的阿婆站在门前,笑着向小方招手。小方叫了声“阿婆”,有点腼腆地说:“这是我奶奶,我从小就是在这屋里长大的。”

  走进屋去,阿公正蹲在堂前修一把锄头,见有客人来,忙收了手里的活,起身让座。阿婆端来一个竹筲箕,盛着核桃和炒过的南瓜子,让我们吃。我拿过一个核桃,却捏不开,摸着铁似的硬。老张笑道,淳安的铁核桃,的确捏不动。在淳安县城的骑龙巷,就有一批专门敲核桃、卖核桃肉的,其中有不少是显后村人,许多人干这行快40年了,成了千岛湖的一道风景。有人告诉我,敲核桃也是有讲究的,常用薄刀、榔头、圆粗硬木和针等,将核桃放在硬木上,用薄刀对着核桃的缝隙,用榔头敲击刀背,核桃便裂开了,再用针挑出核桃肉。

  如此的铁核桃,敲出的核桃肉味道硬实,能嚼出一嘴香来。

  看着天色尚早,我们出了小方的阿婆家,便沿着那条古道气喘吁吁地往上爬,但见群峰连绵,峰奇景秀,多有苍松怪石,尽显险峻神韵。半山腰有一诸仙殿,供奉的是一位“诸老伯伯”,香火已有600余年。这位我在别处并未听说过的诸老伯伯,也是显后村人独有的尊崇。相传,有位俗家姓诸的得道高僧,云游来到显后村,在岱山岭龙洞里隐居修行,他会行医治病,有求必应,治愈了很多村民,人们感激不尽,尊敬又带着亲热地称他为“诸老伯伯”。后来,有村民自筹捐资,在他居住修行的岩洞建造了庙宇和塑像,常年供奉。如今每年正月初一,附近村民有近万人上山参拜。

  只要为老百姓做过好事,老百姓世世代代都会记得。

  我们下得山来,已是中午时分,村里的文化大礼堂旁边飘来一阵诱人的饭菜香,原来是村民们的“幸福食堂”开饭了。在浙江走过许多乡村,我已见到多座“幸福食堂”,老人们每天可来免费享用午餐。和煦的阳光下,用过饭的老人们闲坐在村头的树荫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真是一幅令人舒心的画。

  在显后村的食堂,我与那位身系围裙的苗条厨娘攀谈起来,她脸色桃红,牙齿洁白,举手投足很是利索。她说自己每天一早就来食堂做饭,有专人送来新鲜蔬菜,她负责烹饪出四菜一汤。我看到当天的登记本上,共有27位老人前来就餐,都是80岁以上的老者,看来显后村是个长寿村。

  食堂大门前来了一辆电动摩托,一个戴头盔的年轻人卸下车头前的筐箱,对厨娘说:“送到了。”我们一问才知道,年轻人是给村里行动不便和90岁以上老人送餐去了,这是村里定下的规矩。每天中午,幸福食堂都会将热腾腾的饭菜和汤装进三层保温盒,由专人骑电动摩托一一送到高龄老人家手上。

  这时,我想起小方写的另一首诗《枣树记》,开头便是:“面对一株三百年的枣树/我们该如何弹奏出蓊绿的语调?”

  在这曾闭塞千年而终于通达的乡村,经过朝代更迭的樟树、柏树,还有滋养了无数人的枣树、核桃树,深扎于这片山水之间,以顽强的生命力灌注于村庄。而村庄里的人们,就这样一代代以德为先,以德显后。金紫尖下清水长流,草木兴旺,一片葱茏。

显后村的四棵树

插图:郭红松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 14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