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理念经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理念经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3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买玉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创了中央政权有效治理新疆地区的先河,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把新疆视为故土,都行使着对新疆的管辖权。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勇毅铸就了新疆的繁荣与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治边。”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治理,积累了中华民族边疆治理的历史智慧、丰富经验与实践成果,为新时代边疆治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

  一、尊崇大一统 治理稳新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治理,持续强化着新疆各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认同。喀喇汗王朝首领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高昌回鹘王国奉中原正朔,实践证明,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思想根基。

  历代中央政权不断发展完善治理体系。通过建立治理体制、构筑军事布防、主导经济发展、垂范礼法秩序等措施,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进行有效管辖。从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到唐代的安西、北庭都护府,再到清代的伊犁将军府,构成了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系统完备的治理体系。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逐渐实现了国家行政制度的完全统一,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历代中央政权始终把新疆治理置于国家治理全局的重要位置。

  因地制宜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重要策略。在政治统一前提下,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加强对新疆的治理。除了设有专门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外,汉代对臣属的地方政权首领、官员封授爵位和印绶,唐代在西域兼行州县制与羁縻府州制,清代实行军府制下的八旗、州县、伯克、札萨克等制度。历朝历代将统一政治秩序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确保中央政权治理顺畅、有效管辖。

  二、屯垦促发展 开发兴新疆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良策。自汉代始创西域屯田,至唐代屯田遍布天山南北,清代新疆屯田规模超一千万亩。屯田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还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确保了边疆安定。

  历代中央政权注重对新疆的持续开发。在中央政权的推动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族在内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入新疆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耕种技术和劳作经验随之传入,极大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进步。水利随之兴盛,若羌县米兰遗址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汉代水利设施,唐代设掏拓所、水官掏拓使管理水利,清代在新疆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修浚河渠、推广坎儿井,至清光绪末年,天山南北渠道总长七万余里,总灌溉能力超一千万亩。历代中央政权还通过畅通丝路、发展交通、设立互市、推动商贸、兴建城镇等多种方式,开发建设新疆,为实现治边稳边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经济制度的边疆实践加速了一体化进程。汉代五铢钱、汉佉二体钱的流通,形成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唐代伊州、西州、庭州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中原经济模式植入边疆土壤。清代在新疆推行“摊丁入亩”、颁布田赋章程,新疆赋税制度与全国实现统一。新疆与中原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密不可分,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

  三、华夏根脉固 和融润新疆

  历代中央政权始终把确立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作为治理新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汉代开始,汉语言文字就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和使用,自此从未中断。汉语言文字的习得、运用和传承,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大量简牍、文书和碑刻等见证着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自觉的深层次认同。中原地区礼仪典章制度逐渐传入新疆,中华制度文化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汉书》载龟兹王绛宾学习中原礼仪制度,“如汉家仪”。清代施行礼治以教化民众,通过礼制建设等途径,如博格达峰祭祀仪式等,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归属感。

  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流交融。十二木卡姆、《玛纳斯》等既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历代中央政权坚持推进交流交融,促使新疆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入中华文化体系。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新疆地区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教育和积极推动下,新疆400万各族同胞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积极捐款献物,支援祖国抗战。各族人民深刻铸就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四、团结促交融 善治安新疆

  历代中央政权都把处理好民族事务作为治理新疆的关键。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各民族经过长期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共同开拓者。历代中央政权推动各民族迁徙汇聚和交往交流交融,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和锡伯族万里戍边,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宗教和顺共处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历代中央政权均将宗教事务管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清代,颁行《钦定回疆则例》,规定摩提色布伯克办理伊斯兰教教务,不得干预民事。新疆历来多种宗教并存,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和谐共处、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

  加强社会治理是保障新疆安定的基础。唐代在西域推行州县乡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基层的管理。抗战时期毛泽民参照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办法,结合新疆实际,废除乡约制度,建立县以下的区、村制。在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实践中,律法发挥着积极作用,构成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唐代纸质法律文书残卷《唐律疏议·名例律》的出土,实证了唐朝中央政权在西域实施律令制度的史实。中央政权逐步加强社会治理,为新疆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历代中央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治理新疆的理念和经验。这些理念经验不仅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今天的新疆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新疆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日之新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安定祥和、生机盎然。2600多万新疆各族儿女团结奋进、自信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10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