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文化脉络纵横交织,渗透进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当秋风拂过胡同街巷,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和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地的北京市东城区,正以兼具古都风韵与时代活力的区域特质和丰硕的文化建设成果,迎接即将启幕的文化盛事。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前夕,《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证书》颁发仪式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为北京颁发中轴线世界遗产证书。
中轴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北京的古都之美和现代魅力在这条轴线上实现融合。中轴线上15处遗产点位中,包括正阳门在内的12处都在东城区。
随着中轴线申遗取得圆满成功,怀揣4处世界文化遗产、18.5片历史文化街区、365项不可移动文物、225项非遗保护项目的“沉甸甸家底”,东城聚焦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践,精心书写中轴线申遗“后半篇文章”,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晨光中的钟鼓楼飞檐下,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以0.1毫米精度记录砖瓦纹路,数据实时传至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连砖缝里的历史痕迹都能完整保留,这是从‘抢救性保护’到‘创新性发展’的跨越。”遗产保护专家轻点电子屏,15处遗产要素的文物本体、环境数据、游客数量一目了然。
目前,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落地东城区,覆盖正阳门、先农坛、社稷坛等点位;5G信号实现数据“秒级传输”,北斗监测站、静力水准仪等尖端设备时刻守护古建筑安全。
在东城区,对街巷脉络的保护同样细致入微。三眼井胡同内,曾是拥挤大杂院的“井空间”,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缮,蝶变为融合产业、文化与居住功能的复合空间。东城区正同步推进故宫周边、东四三至八条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精华片区的保护性修缮,开展沿线街面整治与织补。草厂胡同、雨儿胡同等大批胡同按照原有肌理重现历史风貌……
如今,“大家的事,大家齐上阵”,多元参与的保护治理体系在东城区逐步形成。
“胡同美了,住得舒心,更要守好家底。”铃铛胡同近70岁的老街坊张大爷如今多了一个“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的身份,每天推开院门看到修葺一新的钟鼓楼,都会忍不住和街坊分享保护成果。
“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城市变博物馆,而是让居民受益。”城市规划专家的理念在安定门暖心驿站得到印证。快递员小伟说:“不用为刮风下雨发愁,北京像第二故乡。”
钟鼓楼内,VR“中轴奇妙夜”邀观众随屋脊兽“小龙仔”回到元大都,探索中轴线起源;一层“时间的故事”展览中,沉浸式光影秀《共鸣》回溯保护历程。
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介绍,近一年来,青少年研学团队数量上升,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真正“活”了起来。
2025年1至5月,东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同比增速25.5%,居全市首位。前门大街“国潮市集”上,景泰蓝点蓝、雕漆制作与现代文创吸引游客;吴裕泰茶品变潮流饮品,瑞珍厚饭庄烟火气十足;10条文化探访线路串联非遗、老字号与博物馆,“故宫以东”品牌构建文化价值转化链条。
“我们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城市规划、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嵌入城市发展大系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