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显超
“梆——梆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随着夜幕缓缓笼罩,打更人悠长的调子伴着铜锣的余韵回荡在福建泰宁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漫步其中,仿佛踏入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往昔,一草一木尽承载着人文。
福建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泰宁正以历史为经纬,以创新为针脚,绣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锦绣画卷。
近年来,泰宁始终坚定不移地在古城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精琢古建:
以“绣花”之功护历史遗珍
“嗡嗡嗡嗡……”近日,在泰宁县杉城镇九举巷16号,中央苏区银行泰宁旧址修缮现场,电锯声不绝于耳。工匠们专注地对建筑进行着毫米级精度的雕琢,加固屋檐、打磨木材,一丝不苟。
这座见证过1933年烽火岁月、为苏区经济作出贡献的明代合院式建筑,正经历一场精心呵护的蝶变。“该修缮项目今年4月动工,主要针对大木构架、墙体等进行全面修复。”项目负责人魏锋介绍。
这仅仅是泰宁古城保护工作的一小部分。
自2021年起,泰宁举全县之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启古城修复征程。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小规模、渐进式推进古城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截至目前,已累计修缮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100余栋,修复古城巷道肌理8公里、立面20余万平方米。修缮不仅留存了古街的肌理格局与独特风貌,更同步完善了雨污分流、消防设施、夜景灯光等现代功能,让古城融入当代生活。
唤醒古厝:
创新模式挖掘商业价值
“开饭喽!”泰宁古城九举巷内的一家饭店内热闹非凡,吆喝声与欢笑声交织,店内座无虚席。
这家生意红火的饭店,前身是吴家老宅。泰宁明城文旅公司投资约70万元修缮后,由县卫健局“认养”,再委托泰宁县尚品餐饮有限公司管理运营。凭借泰宁特色美食,该店自1月开业以来,生意火爆,远超预期。
古厝修好后,如何真正用起来,且不因商业开发而忽视其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多方调研,泰宁创新推出“公认民养”模式。由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自愿“认养”古厝,实施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再由认养单位委托经济能人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运营,巧妙植入各类业态,从而激活古城的内在活力。
此模式一经推出,应者云集。朱口镇畲竹人家主题展馆、杉城镇青普文化行馆、梅口乡共享茶舍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城业态从无到有,吸引众多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如今,泰宁古城已培育轻餐饮、茶馆、酒吧、私人影院等特色主题馆70余家。
文化焕彩:
多元活动绽放古城魅力
夜幕下的泰宁古城尚书街,铜锣声打破静谧。一支打更队伍整齐走来,身后跟着几位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游客……
赶上周末和节假日,泰宁古城里办起“非遗巡演”,鱼子灯、桥灯、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让不少游客直呼“来值了”。不定期举办的“汉服Citywalk”等活动也让泰宁古城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里频频“刷屏”。
此外,泰宁古城内设立全省首个乡村非遗博览苑,建成梅林戏展示传承基地、杉阳建筑馆等10多个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基地,常态化开展梅林戏、上青古乐、花灯、山歌等非遗项目展演,在丰富古城业态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与展演,共同擦亮了泰宁旅游的金字招牌。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泰宁接待旅游人数达50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游客旅游消费总额达40.09亿元,同比增长17.8%。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