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恩汐
8月5日清晨,广东深圳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自2018年台风“山竹”后首个全市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深圳湾畔,波涛翻滚,这场暴雨考验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科技力量。
“今早水位1.8米,已经在放水了。”保护区管理站内,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杨琼正与同事密切沟通。受暴雨影响,保护区内鱼塘水位持续升高。借助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她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远程控制水闸,降低鱼塘水位。
作为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与深圳的繁华都市区仅一路之隔,是守护深圳湾海洋生态的一道关键防线。这片仅367.64公顷的深圳湾东北部湿地,每年有近10万只迁徙候鸟在此越冬或停歇。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区曾因城市扩张面临生态危机。如今,依托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这片城市中央的绿色净土,已成为全国海洋生态与城市共生的亮丽名片。
“传统模式下,这样的暴雨天无法进行放水工作,鱼塘内的水鸟繁殖易因水位高而孵化失败。”杨琼在管理站向记者展示智慧监管平台,6个水闸的开闸度、鱼塘水位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候鸟栖息期间,深圳湾的大潮多在半夜,人工进行的水位调控和生物交换难以持续,有了智能水闸管理系统,通过自动程序即可进行水位调控。”
这套2022年建成的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利用增压器攻克了电力输送衰减难题,实现了水位远程精准控制。杨琼向记者介绍,红树林湿地中各个鱼塘水位有深有浅,既要兼顾水鸟的食物需求,又要依据不同水鸟的栖息习性实施差异化水位管理。比如黑脸琵鹭偏好15~20厘米水深,金眶鸻喜栖裸滩,确保鱼塘内生境多样化,就得具体物种具体施策。
除远程调控水位外,保护区的智慧系统还通过遥感、摄像头、无人机进行全方位、高清化的实时监测。“与陆鸟常常隐匿在林间不同,水鸟喜欢视野开阔的地方。”杨琼介绍,“通过系统可以监测到植物生长状况,便于及时修枝处理,保证水鸟所需的视野。”
监测大屏上,暴雨中的生态图景清晰可见:黑尾塍鹬、红脚鹬正在滩涂上觅食。“每年都有部分候鸟7月就返回深圳,但数量不多,‘大部队’还要等到9月后。”杨琼说。屏幕上,27个“秘境之眼”高清摄像头传回实时画面,50台红外相机捕捉湿地动态。“AI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使每年候鸟统计更加高效便捷。”杨琼表示。这些珍贵的候鸟种群数据,是评估深圳湾乃至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这些技术如同为湿地装上了‘智慧大脑’,让精细化管理与数智化工作得以一脉相承。”杨琼介绍,保护区深度融入深圳市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综合运用数字孪生、物联感知、AI识别等前沿技术手段,基本实现了“业务数字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便民化”。
目前,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4月以来,珍稀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深圳湾的数量从135只增加到328只,鱼塘内过夜的黑脸琵鹭数量超过150只,创下近几年纪录。作为深圳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黑脸琵鹭等物种的回归与壮大,是海洋生态保护成效生动的注脚。
城市天际线在暴雨中渐渐模糊,监控屏幕上,青脚鹬舒展翅膀的身影被AI系统精准捕捉。在这片人鸟同乐、陆海交融的“城中绿洲”,数智化守护让“一半繁华一半自然”的故事持续书写。这是深圳献给候鸟的承诺,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