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邹阳、周立新(分别系北京舞蹈学院国标舞系副教授、舞台美术系教授)
近年来,我国原创国标舞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从最早只存活在几十家舞厅中,到今日活跃在城乡舞台、竞技赛场,与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我国国标舞用四十年实践成就证明,中国文化不仅以其宽广的包容性,为外来艺术的生长提供丰腴的土壤,也能够以其深厚的创造力充分吸收、转化外来艺术,用其讲好中国故事。
11月4日,原创国际标准舞作品《颜裳》荣获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这是该作品继2024年在第98届英国黑池舞蹈节上斩获拉丁团体舞冠军后,再度摘得重要荣誉。这部在中英两国均获大奖的作品,成为国标舞在我国获得官方认可四十周年的珍贵献礼。
1985年10月,天津率先将营业性交谊舞纳入规范管理范畴,标志着国标舞正式得到我国官方认可。自此之后,历经整整四十年的发展与沉淀,国标舞已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蹈形式,更成为我国文化领域吸收、转化外来文化,并以创造性方式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典范。
国际标准舞起源于西方,是标准的舶来品。它分为摩登与拉丁两大类,前者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后者包括桑巴、恰恰、伦巴、斗牛和牛仔。国标舞以双人配合和节奏控制为核心,实现了技巧规范和情感共振的完美结合,在情感表达与艺术内核上,与拥有深厚抒情传统的中国文化天然契合。从1985年只存活在几十家舞厅中,到今日活跃在城乡舞台、竞技赛场,我国国标舞与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相连。
四十年间,中国国标舞实现了从技术模仿到文化表达的跨越,并逐步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文化叙事。2009年首部国标舞剧《长恨歌》的创排,开辟了以国际标准舞语汇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路径。作品以双人舞的缠绵与分离象征情感的纠葛,在节奏的递进与身体的流转中,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可感的情绪表达。编导突破了国际标准舞的结构限制,以身体关系的收放、对位与交织刻画人物命运的起伏:旋转、托举与错步的组合,既保留了国标舞的节奏张力,又让身体成为传达情感与塑造人物的媒介。舞台空间的循环调度与情绪节奏的呼应,使“生离”与“死别”的主题在舞蹈中获得视觉化呈现。通过这种身体化的叙事探索,《长恨歌》实现了从竞技技巧到艺术表达的转向,在“以舞叙事”的尝试中展现了中国国标舞的文化自觉。
四十年来,我国国标舞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外来文化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而且成长为走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具有国际竞争力与传播力的文化形式。我国国标舞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取得成功,同它充分吸收中国舞蹈审美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在2019年举行的第93届黑池舞蹈节上,我国创作的拉丁团体舞冠军作品《丝路·行》以“丝路”意象为线索,把历史的交流之路转化为身体的流动轨迹。拉丁舞的节奏与敦煌舞的线条在舞台上彼此交织:前者的力量与节奏感,映衬出后者的舒展与空灵,使舞者的身体同时具备速度与韵致。音乐中西并用、旋律层层递进,让舞蹈的节奏仿佛丝线般贯穿全篇。更重要的是,编创者将“丝路精神”化为情感的核心,让舞者在身体的张弛之间体悟“和合共生”的内涵。中外审美融合的成功,激励着我国国标舞创作者愈加注重审美层面的融合与生发。他们将古典舞的圆润身韵、民族民间舞的灵动节奏,甚至武术的刚劲力道有机融入国标舞的技术框架,在保持双人配合的精妙与舞步规范的严谨之时,注入中国美学所追求的“以神驭形”“气韵生动”的表现精神,使身体运动与情感流转相互映照,凝成独具东方意蕴的舞蹈语汇。由此,国标舞的力量与节奏在中国语境中呈现出柔韧与留白的气质,视觉之美也转化为情感之境与精神之象。
我国国标舞在融入中国舞蹈审美特征之时,也注重吸收更加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以身体为媒介,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舞蹈形式,让中国精神在世界语境中被理解与欣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自信。拉丁团体舞《颜裳》便是这样的作品。《颜裳》以川剧“变脸”为核心意象,将戏曲脸谱所象征的人物性格与拉丁舞五个舞种的情绪色彩精准对应。舞台上,变换的脸谱与情绪的转换交织成视觉节奏的流动,既延续了中国艺术以象传神的审美逻辑,又以国际化的肢体语言让舞蹈所传递的中国式情感被有效感知。
我国国标舞不仅讲述着中国故事,还创造性地以中国视角、中外融合的舞蹈语言,阐释着海外题材。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以其人文精神、艺术表现力、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力量,提升了我国国标舞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路径。2017年第91届黑池舞蹈节拉丁团体舞亚军作品《活着》就是国际题材、中国表达的代表。该作品以叙利亚战争为题材,以拉丁舞的节奏语汇,表达人类共同的苦难与希望。舞台上,恰恰的迅疾节奏映照逃亡的惊惶,伦巴的柔婉细腻寄托生存的渴望,桑巴的奔放旋律则在悲怆中闪烁重生的力量。编创者以身体语言让观众在节奏的冲突与呼吸的停顿间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活着》突破了竞技舞蹈的形式边界,以国标舞的技艺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共情与反思,使中国舞者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出“以舞言心、以艺载道”的文化姿态。
我国国标舞四十年实践成就表明,中国文化不仅以其宽广的包容性,为外来艺术的生长提供丰腴的土壤,也能够以其深厚的创造力、深刻的人文精神充分吸收、转化外来艺术,创造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魅力艺术。鉴往知来,我国国标舞艺术家应一如既往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作更多蕴含中国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标舞艺术体系,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以更丰富、更优秀的国标舞创作,自觉承担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走向更深刻的全球文化创造与共享的新时代。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