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肖新建、李玉举、邓永波(分别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副研究员)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为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1.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
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自觉做矢志为民的无私奉献者。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这些沉甸甸、实打实的民生福祉成绩,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认同和衷心拥护。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改革中突出为民造福的价值导向,将其作为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谋划推进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不忘初心、廉洁奉公,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实事,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2.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是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方面,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这就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以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日益增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必须立足地方实际,探索符合本地特征的发展路径,避免盲目跟风和千篇一律。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发展和安全等关系,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进一步明确定位、挖掘优势、找准短板、加强预判,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始终用新发展理念来审视和衡量政绩,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回应人民期待中做出好成绩。
3.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本领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好干部的必备素质,也是干事创业的必要条件。实干才能出实绩。必须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推动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好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始终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作为自觉追求。一是要讲政治、顾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二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党员干部要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深入把握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使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更加自觉、更加有效。三是要依法做好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四是要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勇气与担当,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专业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把提高认识、改变作风、创造实绩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抓经济发展,既要认识、尊重、顺应规律,制定长远规划时保持历史耐心、反复研究论证、谋定而后动;又要在目标任务定下来后,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4.以正确导向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牢记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须有为,求真务实、持之以恒推动改革,在担当作为中创造更多业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以实绩实效彰显能力水平。首先,加强理论武装,提升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其次,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推动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形成正确工作导向”,“建立符合新时代新阶段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再次,健全规范监督和纠错追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最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这些重要论述,为如何考核政绩和如何正确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供了重要遵循。
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要防微杜渐、及时纠正政绩观偏差,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根据地区、行业不同情况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并适时调整,调动和保护好各区域各战线各领域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健全日常监督预防机制,及时有效防止和纠正政绩观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防止出现“拍脑袋”“一言堂”等情况;健全追责问责机制,做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提高一批;完善容错激励机制,给干事者以总结经验、重振旗鼓的机会,营造激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总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敢于斗争,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在新征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