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走进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库(圃),“嘀”的一声,随着人脸识别成功,大门缓缓开启,一眼望不到边的枸杞树就在眼前。
枸杞园,值当看管这么紧?“这里头都是宝贝!是全世界枸杞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园子,国内的、国外的,野生的、培育的,相当全乎!”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研究员曹有龙看向门口一排虬枝沧桑的枸杞树,“有人想花高价买,不好意思,不卖!”
只见地头竖着几块展板:“世界上枸杞活体保存最全、数量最多的种质圃”“已完成国内外18个种2662份2.5万株种质资源的鉴定与保存”……
“可以说,目前国内产区主推的枸杞品种,选育源头就在这里。”曹有龙言语中透着自豪。
资源库每年添新成员
外出寻苗,是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每年的规定动作。“刚从青海、甘肃带回来56株枸杞树,正在做评价体检,看看有没有我们需要的特异种质和特殊功能基因。”正在枸杞种质创新研究室里忙乎的曹有龙说。
育种,丰富的种质资源是基础。20多年前,宁夏的枸杞种质资源只有个位数,加上当时科研理论基础、技术措施跟不上,“选育”更多停留在“选”的层面。
枸杞种质资源收集等不得!从2005年开始,参与枸杞种质研究的科研人员开始满世界“挖枸杞”。“珍稀资源往往在野外!”曹有龙告诉记者。
每年六七月,正值枸杞开花结果,听到哪里有枸杞树,科研人员便闻声而去,时间久了,就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尤其在新疆的戈壁滩、青海的高海拔地区,许多野生枸杞的线索信息,都是当地老乡提供的。
国外寻枸杞更费心思。每带回一份种质材料,就要拿对方需要的材料交换,为了种质安全,看着即将到手的宝贝,不得不忍痛放弃。
年复一年,当初的30亩枸杞资源圃已扩大到250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功能最完备的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库(圃)。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团队首次破译了枸杞的全基因组,构建了世界级枸杞高密度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破译了枸杞基因组密码,可以快速定位所需要的功能基因,实现精准育种。”曹有龙说。
“实力选手”一茬接一茬
如果不是科研人员介绍,很难在“树堆儿”里注意到“宁杞1号”。“它曾风靡产区40年,其间霸主地位无人撼动!”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质创新研究室主任戴国礼说。
20世纪70年代,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专家钟鉎元偶然在中宁县的枸杞地里,发现一株果实饱满的枸杞树。经科研分析,是当地主栽枸杞“大麻叶”的变异株,丰产且抗性强。经反复选育扩繁,便有了后来的“宁杞1号”。那是宁夏枸杞品种的第一次更新换代。
然而,单纯依赖田间观察和试种验证选育新品种,堪比“拆盲盒”,周期长且偶然性大。21世纪以来,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终结了“一把剪刀一把锹”的传统育种模式。
“我们借助分子标记技术,快速准确地从数万份材料中筛选出所需基因,进行重新组合选育。比如‘宁杞7号’就是从优秀‘父母’本中提取自交亲和水平高的功能基因进行选育,它可以自花授粉,单一品种建园,易管理、效益高。”戴国礼告诉记者。“宁杞7号”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108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17亿元,推动枸杞品种第二次更新换代。
丰富的种质储备和先进技术加持,育种变得相对可控。“每年选出几万朵花进行杂交,收获几十万粒种,播种、观察,再进行反复杂交重组,直到优良基因聚合到一粒种上!”戴国礼说。过去,忙活几年侥幸“中大奖”,如今,千万份材料“火力全开”,不仅育种效率大大提升,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定向培育新品种。
这些年,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培育出59个丰产、优质、抗逆的枸杞新品种(系),其中20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6个通过审(认)定。“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以上,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和品种更新换代。”曹有龙介绍。
“小”枸杞越长越“大”
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宁夏杞缘绿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武孟刚离开青海的诺木洪农场,来到甘肃靖远县的枸杞种植基地,“这次主要回访‘宁农杞15号’的种植情况,推介‘宁农杞18号’!”
“宁农杞15号”,以“宁杞1号”和编号“06-3-8”材料为亲本进行杂交组合,完美聚合了“父母”高多糖、低总糖的特点,是加工枸杞原浆的不二选择。“4年间,我们在青海推广了上万亩,农户都挣了钱。”武孟自豪地说,“仰仗它,公司的厂房盖起来了、设备买了,效益越来越好!”
半个月前的宁夏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竞拍会上,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新品种“宁农杞18号”以710万元的竞拍价成为“标王”,创全国枸杞领域单个品种转化最高额,竞买人就是武孟。“早在示范种植时就看上了,整整观察了6年,果粒大、植株耐热。”刚刚到手,武孟就马不停蹄四处推介。
良种,拥有重塑产业的潜力。
在“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来自中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枸杞“三代”殷大钊,深知没有良种的苦涩:“老一辈讲,只要是枸杞苗,挖来就种。植株有高有低、果子有大有小、口感有甜有苦,价格反反复复,今年种明年挖,然后再种……”
到了他这一代,一切都变了!“过去科研人员背着苗子下乡找农户,还总吃闭门羹。现在,新品种在试种期就被盯上了。”殷大钊告诉记者,比如“宁农杞16号”,果实个头大、硬度好,适合做市场追求的锁鲜枸杞,“我们1000亩的良种繁育基地,全都是它!”
如今,作为全国枸杞重要产区的宁夏,已经构建起高效育种体系,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模式,并搭建精深加工创新平台,开发系列枸杞深加工产品,牢牢占据了枸杞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宁夏枸杞综合产值达204亿元,形成了“宁夏枸杞”和“中宁枸杞”两个区域品牌,其中“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5亿元。
“小小”枸杞,越长越“大”!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