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强师兴邦 建功西部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近期,《光明日报》的“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栏目连续报道高校毕业生在西部挥洒汗水、建功立业的故事,在北师大师生校友中引发热烈反响。
其中,头版刊发的《“飞”出大山,是为了带着本领“飞”回来》《扎根西部,此生无悔!》两封北师大毕业生的来信让我深受感动,像张磊、朱启平这样扎根西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的北师大人还有很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引导青年建功西部,高校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牢记殷切嘱托,深刻领悟建功西部的时代内涵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号召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情牵西部、心系青年,此前在对北京师范大学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中,也多次表达了关心关切。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师大并发表“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提到“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并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提出“扎根西部、服务学生”的殷切希望。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同学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高校引导服务青年学子到广袤西部就业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北师大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培养、引导并输送“四有”标识鲜明的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础教育一线去建功立业。
扛起责任担当,构建全周期服务建功西部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中国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和大国良师的双重使命,发挥着联结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重要作用。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北师大创新实施“强师工程”,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全流程服务“四有”好老师选育成长,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试点先行,首设“志远计划”、落实“优师计划”,五年来共招录定向就业师范生2770人。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双导师”和“双实践”机制,强化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从教信念。去年首批“志远计划”毕业生扎根脱贫县,其中,12人到了云南澜沧、11人到了广西都安、10人到了四川凉山越西等地,填补了当地高水平师资的历史空白。今年是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他们就是2022年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学生,这一批新时代优秀青年,即将奔赴中西部县域基础教育一线,为中国基层县乡带去教育振兴的“火种”。
学校不断完善全链条支撑体系,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秉持“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的理念,构建系统化的“跟踪帮扶”机制,对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专项奖励和一揽子的职后支持。近五年,学校入选启航计划毕业生近2000人,发放奖励金6000余万元。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地方—高校—社会共建“强师工程服务站”,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学校、校友、企业、公益组织等各方资源,发挥集成功能,全方位支撑青年教师成长,助力当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年,学校还启动了“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评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表彰长期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校友,金质奖章每人奖励10万元、银质奖章每人奖励5万元,这既是对奉献者的激励肯定,也是对后来人的示范引领。
高位谋篇布局,推动建功西部形成新格局
今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鼓励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西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中西部育才、引才、用才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这一点仅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化政策统筹。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等师范招生专项,加强政策标准一致性,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当老师,让优秀人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从教。从地方层面要强化就业保障,打通分配、编制、入岗等关键环节的堵点,确保优秀师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另一方面,要坚持久久为功,全面推进“强师工程”六大计划,为中西部教师成长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保障体系。“强师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监测和诊断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的支撑作用,更好地融合贯通、资源共享,深化校地、校企、校媒等多方合作,加强东中西部高校协作,优化协同育人路径、构建专业化教师发展生态,持续为毕业生赴中西部基层就业蓄势赋能。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