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河南省辉县市:做足“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河南省辉县市:做足“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4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太阳越来越毒,不少庄稼耷拉着脑袋。丢下碗筷,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子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胜利骑车来到玉米地头,拧开机井上的阀门,瞬间清水喷涌,沿着滴灌带直达玉米根部。

  500亩大田,那叫一个解渴哪,足足饱喝了5天!“搁在往年,浇一遍水得雇8个人,现在动动手指搞定,小水勤灌省了人工,还节约了40%的水!”刘胜利站在地头哼起了小曲儿。

  这个夏天,地处南太行的辉县市出现旱情。像刘胜利这样的种地大户,全赖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机井联网、滴灌精准供水,才得以抗旱保苗。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工程。辉县市有90.43万亩耕地,其中78.69万亩为基本农田,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7.11万亩。田块连片、沟渠联网、道路贯通,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有了高标准农田的加持,地不再“望天收”,累累硕果如何变为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产业现代化。辉县市秉持产业化理念、品牌化思维,以“合作社+公司”联农带农,打造“礼遇共城”区域公共品牌,破解农产品“散、弱、小”局面。

  走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米多奇食品公司,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忙碌有序,一车车加工食品排队发往国内各大城市。“一个厂一年能‘吃’当地小麦、玉米超10万吨。”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

  “粮头”连“食尾”,“农头”串“工尾”,辉县市以全产业链思维,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的下游项目延伸,推动全市16家“农字号”龙头企业形成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年带动2万农户端稳“特色饭碗”。

  “过去卖一斤生核桃不过几块钱,现在我们开发的‘烤核桃’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成为‘礼遇共城’的俏货。”南寨镇蒿地掌村党支部书记元银贵笑声朗朗。这个深山区小村落,地少且贫、产出又低,实行“支部带头、支委包组、党员联户”后,“特色种植+精深加工”路子越走越宽阔,村集体流转120亩土地种植核桃,建起冷库和加工车间,87户入股农户年均分红超5000元。

  如今,“礼遇共城”已整合山楂、红薯、食用菌等60余款特色农产品,联动河南省农科院共建基地,实现了从“好货难卖”到“优质优价”的转变。

  “高标准农田筑牢了‘稳’的根基,产业链延伸了‘长’的优势,区域品牌擦亮了‘亮’的名片。”辉县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让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4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