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几字弯”上,醉人的绿在蔓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几字弯”上,醉人的绿在蔓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5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几字弯”上,醉人的绿在蔓延……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助力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探索实践

光明日报调研组

  立秋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波光粼粼、芦苇摇曳、水鸟翔集。远处,阴山巍峨如黛,云影浮动山巅。好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

  早8点,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来到办公室,准备开始巡护,“通过系统治理,水清了,生态好了。你瞅,这景随手一拍就是大片”。不远处的木栈道上,北京游客王先生赞叹:“太美了,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指出“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同时,他还强调,“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河套平原、300多个湖泊湿地等在此交错,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生态要素俱全。近年来,巴彦淖尔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助力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蹚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与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深入巴彦淖尔,探寻这张“生态织锦”背后的系统治理之道。

俯瞰乌梁素海。高向龙摄/光明图片

  感受生态之变:沙漠退,河湖清,草木丰

  一走进巴彦淖尔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满目皆绿。十几米高的旱柳、杨树、榆树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风起遮天,沙落掩地”的荒芜之地。

  “我们当地曾有句顺口溜,‘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种下籽,不见秋天收庄稼’。”说话间,国营新华林场党支部书记杜文化连连叹息,沙进人退的日子,在巴彦淖尔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然而,困局不止于沙。

  全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河套灌区,20世纪70年代,由于灌水方式粗放、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灌溉方式,出现土壤严重次生盐碱化及农业面源污染。

  乌梁素海,这个黄河“几字弯”上的“自然之肾”,受自然补给水量减少、上游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工业污水排放等因素影响,水质一度跌落至劣Ⅴ类。

  …………

  东有乌兰布和沙漠、南邻库布其沙漠,巴彦淖尔沙化土地总面积3154.53万亩,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体推进、协同治理,巴彦淖尔展开一场场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在梭梭育苗田里除草。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摄/光明图片

  这是一场绿色与黄沙的较量,更是一场耐力与智慧的并肩作战。“一开始,种树靠人力,有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可成活率不到50%,大家很苦恼。”杜文化回忆,通过不断尝试,他们摸索出引水入沙、封沙育草、乔灌草相结合等一整套治沙方法,树种成活率越来越高。经过三代林场人接续奋斗,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沙地面积由2.15万亩到现在基本实现全歼灭。

  “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总排干、干沟……”,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呈现河套平原7级灌排体系运转情况。黄河水在这片土地,如人体血脉般,延展着也滋养着。

  “多年来,我们先后通过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节水改造等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让水进得去,也退得出来,减轻土壤盐碱化。”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灌排处副处长范泽华说,通过信息化建设,研发渠道水位、流量自动采集、水量调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破解河套灌区没有大型水库、调蓄能力有限、渠系复杂等水量调度难题,提高了科学分水调度水平。

巴彦淖尔市新华林场。资料图片

  全域治理“一盘棋”,为乌梁素海生态修复腾出“喘息空间”。从源头截污到湖区清淤,从面源治理到生态补水,系统集成的治理“良方”全面推进、效果显现: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整体Ⅴ类,局部达到Ⅳ类标准,“塞外明珠”重放光彩。

  治沙、治水、治林、治田……自“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启动以来,巴彦淖尔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将全市划分为沙漠(沙地)综合治理区、阴山及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河套平原建设区、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今日的巴彦淖尔,迎来生态蝶变——这两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577.36万亩,1条长400里、宽12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成;重点区域向黄河岸线的输沙量,由2022年的370万吨减少至2024年的150万吨;乌梁素海游船穿梭、鱼翔浅底,迁徙繁殖鸟类增加到26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

  探究保护之钥:挡风沙,留碧波,治系统

  变化因何产生?根本在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调研组驱车从磴口县城朝西南方向行驶,半个多小时后,便驶入乌兰布和沙漠。抬眼望去,沙漠公路两侧,梭梭、柠条、沙枣树等沙生植物生长茂盛,一抹抹绿色不断向天际延展。

巴彦淖尔市光伏治沙基地。姚鑫摄/光明图片

  乌兰布和沙漠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面积506万亩,其中磴口县427万亩,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区域。而刘拐沙头黄河岸线阻沙入黄项目治理区,是攻坚战主战场和前沿阵地。

  防沙治沙,水至关重要。“我们遵循以水定绿、科学绿化,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介绍,“经过努力,先后构筑起柳树沙枣等沙生乔木防护林带、以梭梭为主的沙生灌木林带,再在沙生灌木林带之外实施封育,通过飞播、人工撒播形式让植被快速恢复。”

  磴口县年均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如何弥补缺口?当地在做好节水基础上,积极争取生态补水指标,在春秋两季将生态水引到县域内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补足湖泊水,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及生态治理提供水源。

  现如今,乌兰布和沙漠已完成生态治理210多万亩。数据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扩绿兴绿护绿的奋斗和坚守。

  何文强说:“在党委政府引导下,企业、科研机构和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每年春秋两季,磴口县便组织干部群众齐上阵,挥锹扶苗、治沙压沙,把一条条绿带“织”得绵长细密,这份接力一直在延续。

  包括磴口县在内,巴彦淖尔全市“三北”六期治理目标为3429万亩,其中新治理任务768万亩,已完成400.4万亩,占任务量的52%,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整体好转、改善加速。

  强大合力还在进一步凝聚。2024年3月,包头、鄂尔多斯、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5盟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跨区域联防联治。“一项重要成果是南起刘拐沙头、北至乌兰布和沙漠最北端西补隆林场的沙漠东缘锁边林带,今年8月全线贯通。”巴彦淖尔市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焦慧亮告诉调研组,目前刘拐沙头联防联治区完成治理面积18.45万亩。

  对于巴彦淖尔来说,留住碧波与挡住风沙同样重要。面对水质严重恶化的乌梁素海,过去一段时间,巴彦淖尔实施一系列治湖举措,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是“就湖治湖”,生态恶化未根本性扭转。

  问题表象在水里,成因在岸上。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表示,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摒弃“就湖治湖”传统模式,构建全域治理“一盘棋”、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他拿出一幅巴彦淖尔地形地貌图,铺在桌上给调研组介绍:围绕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锁边及建设防风固沙带;针对工业园区,推进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升中水回用率;河套灌区,深入开展“四控”行动(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提升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推进东岸矿山生态修复……

  调研组漫步在乌梁素海岸边,望见成片芦苇随风起伏。“别小看芦苇,它也是治理的重要一环。”包巍说,“在内源治理上,我们通过芦苇收割、开挖人工水道、放养草鲢鱼等方式,进行生态调控,改善水动力条件。”

  通过综合施策,乌梁素海生态持续向好:湖区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午后,阳光照在湖上,红嘴鸥、绿头鸭等掠过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距离乌梁素海南岸以东两公里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约2米高的玉米旺盛生长,部分地块在进行肥料利用率试验。田埂旁,大型水肥一体化设备“嗡嗡”作响,水带连着黑色滴管,将水肥精准送到作物根部。

  “水肥一体化能有效避免化肥、农药随水排入河湖,既环保又提高产量。就拿示范园9800亩地来说,每亩地节水20%、节肥10%。”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指着设备介绍,“农户在家用手机就能开启智能阀浇水施肥,按需滴灌,告别‘大水漫灌’,节水护水,呵护绿水长流。”

  共享发展之效:“绿”变“金”,产业起,乡村兴

  保护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巴彦淖尔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先导工程项目园区,一排排光伏矩阵整齐排列,仿佛为沙漠披上一层深蓝色盔甲。磴口县光照充足,年光照时长3300小时以上。当地利用得天独厚的风、光、热条件,推进风电光伏与防沙治沙一体化。“项目利用沙漠和荒漠化土地4.71万亩,5月建成投产,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模式,中间空地栽植梭梭、四翅滨藜等沙生灌木。”磴口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彪治边走边介绍,“预计每年产生绿电34亿度,年产值7.68亿元,园区绿化面积由5%提高至85%。”

  不单单有“光伏+”,还有林果、林药、林旅等“林+”产业。这几年,巴彦淖尔治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业态更加丰富、产业链越拉越长。

  调研组了解到,巴彦淖尔专门出台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实绩突出的旗县区和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林业产业化、林草科技推广项目和资金,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林果、林草及中药材栽种、管护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怎么办?“2024年,市林草局成立林果科技志愿服务队。线下,专家手把手传授技术,到各旗县区举办现地培训;线上,公布服务电话、发布技术规程,已使1500余名农牧民群众受益。”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产业科科长王峰解释道。

  “每次有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新动态,我们都会到农场、合作社、果农家里,把新技术新模式传授给他们。”志愿服务队成员、巴彦淖尔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经济林研究科科长王荣学说。

  有了政策激励、项目支持和科技服务等加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乡村振兴,正在巴彦淖尔协同推进。看好发展潜力,企业纷纷加入: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3亿元,发展有机饲草、有机中药材和有机农产品,使乌兰布和沙漠200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帮助2000多名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内蒙古诺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亿多元,种植防风护林带24公里、葡萄枣树经济林1500多亩,建设葡萄酒生产加工车间,带动就业100余人。

  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前达门嘎查种植户祁成堂,利用牧场的野生梭梭林接种肉苁蓉,年纯收入9万元。“遇到种植技术难题,市旗推出科技服务都能解决。现在全域禁牧,但草场补贴多了。出门看,草绿绿的、高高的,草场大变样。”祁成堂话语里透着兴奋。

  厚植“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巴彦淖尔生态产业活力澎湃——据统计,2024年巴彦淖尔市栽种经济林、中药材5.12万亩,完成防沙治沙风光一体化工程150万千瓦装机和22.4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林草产值实现43.09亿元,同比增长22.7%。同时,带动2万多农牧民年均增收超1.5万元。

  经验与启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基于这一理念,巴彦淖尔市以“一盘棋”思想统筹全要素、全流域,构建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综合治理新格局。不断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打造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新模式,实现增能、增绿、增收相统一,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单要素”到“全要素、全流域”治理转变。治理理念之变带来治理行动之变。一方面,以防沙治沙为主线,贯穿全要素、全流域,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农田防护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的“一地一网三区”系统防沙治沙体系,筑牢阻沙入黄防线。另一方面,坚持湖里、岸上、流域相统筹,点源、面源、内源治理齐发力,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的协同治理格局。流域内综合开展矿山整治、水土保持、植被修复;加强农田面源、城镇点源及湖区内源治理;健全灌区节水、汛期分水、应急补水相统筹的多元生态补水机制,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路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跳出治沙抓治沙,生态与产业相融合,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与治理长效化。当地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能增绿增收并举。探索“生态+”多业态融合模式,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立体综合效益。推广“林+”产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开发沙生中药材、沙漠旅游特色产业,延长林沙草产业链。实现林、光、草、药、牧产业融合,拓宽“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渠道,切实做到绿色成就产业,产业反哺绿色。

  科技赋能,创新节本增效模式。科技创新为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是实现节本增效的根本途径。当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施治,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见效。注重就地取材,创新低茬麦秸、芦苇蒲草压沙固沙等措施。开展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措施,推广使用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拧紧“水龙头”,用活“水资源”,切实做到由“大水漫灌”向“量水而行”转变,有效促进生态治理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

  创新机制,构建多元主体防沙治沙新格局。防沙治沙工程唱“独角戏”不行,要奏响“大合唱”,形成强大合力。当地积极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拓宽公益治沙渠道,进一步明确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健全完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使农牧民真正成为生态建设参与者、受益者。

  巴彦淖尔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打赢攻坚战,创造良好生态,需久久为功。调研组建议,下一步,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从扩绿增量到提质增效,解决保护与发展难题;强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破解水资源困局;拓宽“两山”转化渠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高平、王昊魁、杨桐彤、王潇,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任丽慧)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