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荣钢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的许多村庄,农牧民都很熟悉武警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某支队大队长布和图木尔。这段时间,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正围绕“稳边富边”开展专题调研。
“布和图木尔”在蒙语中的含义是“坚硬的钢铁”,从军20载,无论是在比武赛场,还是在带兵一线;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扶贫济困,布和图木尔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练就克敌制胜的本领,带出素质过硬的尖兵,架起军民互助的“连心桥”,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2005年入伍时,作为班里唯一的蒙古族战士,布和图木尔因听不懂队列口令、战术要领,闹出不少笑话。“钢铁汉子从不服输。”布和图木尔每天学拼音、描字帖,虚心请教汉字的用法,对着镜子重复“向左转”“向右转”的口型。短短两年时间,他的汉语水平进步飞快,还成了队里的理论骨干,并光荣入党。2009年,凭借出色的组训能力和过人的体能素质,布和图木尔站上了总队比武的领奖台。
“不管训练还是比武,布和队长都不断挑战自身极限。”战士赵书楷说。布和图木尔还经常带领官兵到陌生复杂地域,利用红蓝对抗、实兵演练等方式,从难从严锤炼技能,探索了多套战法训法,有效提升了官兵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布和图木尔所在单位官兵不仅在各级军事比武中摘金夺银,还多次被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我出生在牧民家庭,能从‘放牛娃’成长为少校警官,完全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部队的培养。”布和图木尔说,感恩是他人生路上砥砺前行的动力。这位扎根北疆军营的蒙古族汉子,以实际行动回报部队的培养,倾尽一切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2年,在遂行驻地抗洪抢险任务中,布和图木尔果断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封堵决口、疏浚河道。尽管双肩都已磨出血泡,他还是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7年,支队决定对口帮扶哈达淖尔村。”布和图木尔回忆道,他来到村里,看到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多月的时间,布和图木尔走遍了全村136户家庭,了解到当地有些农牧民的孩子,在本该上学的年纪辍学打工。于是,布和图木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资助这些贫困学生。目前,他资助的孩子中已有10多人考上了大学。
“村民急需什么,部队就帮扶什么。”经过调研,布和图木尔与村干部一起为村里“量身定制”了“去盐碱、修公路、搞光伏、留人才”的脱贫规划和帮扶举措。在部队官兵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底,哈达淖尔村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如今,走进旧貌换新颜的哈达淖尔村,笔直的“军民连心路”四通八达、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温馨的“爱心书屋”书香四溢。在布和图木尔的感染带动下,许多官兵也与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掀起了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新高潮,2023年,他所在支队被内蒙古自治区表彰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职责高于一切,使命重于泰山。”这是布和图木尔从军20年来的座右铭。“我一定继续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积极投入解难帮困、捐资助学、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布和图木尔坚定地说。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