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邵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蓝草,本是山野田间无名之草,染匠无意间发现了它的染色秘密,那一抹如天空般澄澈的青色,令古人深深沉醉,于是,大规模种草刈草的行为就此开启。早在夏朝就有月令法禁,民众在仲夏时不能“刈蓝以染”,以免损伤草的“长养之气”。这种处于王令监管之下的染草,因此得名蓝草。
蓝草并非特指某种单一植物,而是泛指能够提取青色染料的多种草木。历代文献中记载的染青植物共有五种,分别是蓼蓝、菘蓝、马蓝、木蓝,以及吴蓝。如今,除了吴蓝的确切定义尚待考证外,其余四种蓝草,仍然在各地广泛种植。
蓝草所染的青色,在工艺层面经历了叶染与靛染两个主要阶段;在色彩层面经历了方时色、亲蚕色、品官色、袆衣色与君臣尚色等阶段;在染色层面兼备丝麻之质与四缬之纹。
青出于蓝与凝而为靛
靛缸中的深蓝色浮沫,可加工成中药青黛 作者供图
四种蓝草虽然科属不同、外貌各异,但染青工艺基本相同。鲜叶染是最原始的蓝草染制工艺,只需采摘新鲜蓝草叶子,捣汁、浸泡,就可染出清澈的碧缥色。可以想象,古人看到了衣角无意蹭到新鲜蓝草后留下的蓝色痕迹,由此解锁了蓝染的秘密。“练丝染之蓝则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词句充满了对这种玄妙之色的赞叹。
鲜叶捣汁所染之色非常鲜亮,但是必须在种植地、收割季才能进行,受限颇多。同时,鲜叶中的色素只能着色于丝、毛等蛋白质纤维的织物,而无法染麻、葛等纤维素织物。为突破染色限制,古人开始尝试收集干叶染制青碧色,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堆积发酵法。今天,大凉山地区的染匠们仍然沿袭此法。
染草之汁,凝而为靛。运用凝色之术,可以染制出更浓更深的青色,其中的关键工艺就是制靛。中国古人从何时开始制靛,我们不得而知。晋代文献《肘后备急方》中提到,“时夏中,蓝多作淀”,可治疗“时气热毒、心神烦躁”。也就是说,最晚到晋代,蓝靛工艺已十分成熟,兼供染家与医家使用。此后,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文献中,都详述了种蓝制靛的方法。
靛染的基本原理,是先萃取新鲜蓝叶中的靛蓝色素,再将靛青色素用还原法进行染色。这项1500年前的工艺,采用高浓度的色靛(而非植物)进行染色,从制靛到染色的每一道工序都极为复杂,但靛青染料可长期保存,同时又打破了产地限制、压缩了运输体积,由此带来的青靛商贸经济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今天北京比较有名的蓝靛厂,就是明清时出产供朝廷使用的青蓝色染料的基地。
青袍迎春与青衣亲蚕
汉晋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公卿百官的服装色彩会顺应时令而改变,名为五时服色;五郊衣帻各依方色,名为五方服色。青在五时中代表春季,在五方中代表东方,是在孟春之月、东方之位穿着的服装色彩。
《礼记》记载:“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东汉明帝永平二年规定,公卿列侯百官在五郊迎气祭祀时,衣帻、袴袜采用五方色,乘舆常服采用五时色,在立春时穿着青衣。随后,五时朝服的制度也建立起来,到北齐时依然遵循此制,皇帝在春分穿着青纱朝服、青带、青袴袜、青舄,受朝于太极殿。从隋唐开始,五时服色与五方服色在制度层面被逐步废止,但五时衣的传统进入民间,代代传承,至清代时,五时衣依然是江南地区嫁娶时,新妇的必备之物。
亲蚕礼是为了祭拜蚕神嫘祖而设,也是历代皇后最为重要的祭祀大典,由皇后主持,嫔妃命妇从蚕。青在五行中代表木,在五时中代表春,是汉晋南北朝时期亲蚕礼服的主要色彩。
东汉太后与皇后的亲蚕之服为青上缥下的深衣制礼服,这项服制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内外命妇的助蚕之服起初为缥绢上下,在晋代更改为纯缥上下、缁绢上下、青绢上下三个等级,在南朝陈时期又恢复为缥绢上下的深衣。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深衣制退出宫廷女性服装体系,亲蚕礼服也由青色深衣改为黄色鞠衣,模仿桑初生时的颜色。
品官服色与后宫礼服
清康熙时期石青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纱男夹朝袍 作者供图
用服装色彩来区别品官等级的做法,首创于隋炀帝。大业五年,隋炀帝下诏,从驾步远的文武官员都穿着戎衣,分为紫、绯、绿、青四个等级。唐朝时,唐太宗下诏,将群臣常服按等级分为紫、绯、绿、青四色。因为深青乱紫,后又更定为紫、绯、绿、碧。青虽然是九品服色之一,但均出现在低阶官吏身上,所以青衣也指代微贱者。晚唐时,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穿的就是“青衫”。江州司马本是从五品,理论上应穿浅红色(浅绯),但当时唐人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白居易是以低品级的九品将仕郎任职高品级的五品江州司马,他的实际品级是九品,所以官服是最低等的“青衫”。由此可知,青衫绝非闲笔。
宋初时,品官常服色彩沿袭唐制。元丰元年至中兴时期,青色被剔除,常服色彩体系简化为紫、绯、绿三色。明朝沿袭了唐宋的品官服色制度,但有所不同的是,因为“恶紫夺朱”的典故,取消了品官服色中的紫色,同时提高了正色之青的排位,形成绯、青、绿三个等级。与“满朝朱紫贵”的权贵相比,身穿青绿袍服的官吏,更会令人联想到官场清流的角色形象。
自隋朝起,皇后的亲蚕礼服由青色深衣改为黄色鞠衣,同时,将皇后在助祭、朝会、受册等重大场合穿着的礼服定为深青袆衣,皇太子妃的礼服定为青褕翟衣。唐朝沿袭隋朝旧制,而宋朝皇后的袆衣初为青色,中兴时期以后,皇后袆衣服制才开始改为与皇太后相同的深青色。明代皇后袆衣初定为深青色,皇妃袆衣初定为青色,永乐三年以后,嫔妃们的袆衣服制直接被取消,改为红大衫、深青霞帔、桃红褙子、青色鞠衣,无论在形制还是色彩上,更加凸显妻妾有别、等级有序的色彩原则。从隋唐到宋明时期,深青色无疑是后宫女性最高等级的色彩。
石青朝服与全民尚青
清朝统治者对青色系的偏爱,自清初就已显露端倪。早在天命八年,清朝冠服制度尚未明晰之时,皇太极就制定了夏季穿翠兰色朝衣,春秋穿毛青布朝衣的规定。在清早期文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稿本》中出现的服装色彩,除了白、黑、玄、绿、红、金黄、黄、紫等基本色外,已经出现青、蓝、大青、小青、花青、毛青、翠兰、月白、漂蓝、鸦青等细腻丰富的青色系。
康熙时服装色彩的等级区别更加明显,尤其以黄色和蓝色为重点。雍正朝更将皇帝礼服色彩定制为石青、明黄、大红、月白四色,青色开始从朝服系统进入礼服系统,并在皇帝的四大礼服色彩中包含石青、月白两种一深一浅的青色系。
乾隆时确立了大量典章制度,构建起以青色系为主体的服装色彩系统。无论是男性朝服、朝服褂,还是女性朝袍、朝褂与朝裙,无论是皇帝,还是未入流的官员,无论是礼服、吉服,还是常服、行服、公服、雨服,青色系都成为至关重要的服装色彩。清代的青色以深为贵,甚至出现了接近于黑色的元青色,并从深至浅划分出石青、青、蓝、月白等多个等级。
丝麻皆宜与四缬之青
青色是低调的正色,历代禁色令几乎没有限制过青色的使用。清代皇帝对青色服装的偏爱,更是让青色受到追捧。但要实现全民尚青,除了制度上的保证,还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必须打破植物色素只适用于丝绸的技术壁垒,因为棉麻织物才是平民的主流服装面料。
制靛技术使青色突破了鲜叶染的纤维限制,在棉麻织物上的染色效果和在丝绸织物上一样出众,真正做到了丝麻皆宜。为了使质朴的棉麻织物更显精美,匠人们创造了四缬工艺。
缬,是指在织物上用防染的方式制作图案,主要有蜡缬、绞缬、灰缬、夹缬四种方式,经过染色后,防染区域显现出白色纹样。受工艺限制,传统的蜡缬、夹缬、灰缬不能使用高温染色,而五正色之一的青色染色时无需加热,对棉麻织物也十分友好,因而成为四缬的最佳配色方案。通过匠人的二次创作,靛青化作工艺独特、风格朴素的青白纹样,成为民间染织工艺的代表。
依靠神奇的化学凝色术,中国古人以青为色彩语言,创造出精湛的传统技艺。这种古老的正色就像一股清流,由宫廷走入民间,成为雅俗共赏的中国传统色。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