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迈出关键一步:墨西拿海峡大桥获“开工令”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迈出关键一步:墨西拿海峡大桥获“开工令”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8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日前,意大利政府跨部门经济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正式批准了墨西拿海峡大桥项目的最终建设方案。这一跨越墨西拿海峡、连接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与西西里岛的超级工程获得了关键的“开工令”。意大利副总理兼基础设施与交通部长萨尔维尼表示,大桥计划于2025年9月正式动工。这意味着被视为打通意大利“靴尖”与“靴筒”之间的大桥工程迈出了关键一步。支持者认为,大桥建成后将推动南部经济发展、改善全国交通格局;反对者则警告,桥梁建设可能带来环境破坏、财政负担与社会矛盾。

  随着项目步入实质阶段,一场关乎发展与保护、愿景与现实的博弈,正在意大利南部徐徐展开。

  半个世纪的海峡跨越梦

  墨西拿海峡最窄处位于西西里岛的佩洛罗角与卡拉布里亚大区的蓬塔佩佐之间,仅有约3.1公里,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为西西里架起一座桥”的构想曾在多届政府的议程中出现,又受财政困境、技术瓶颈、环保争议等问题困扰而被迫搁置。

  早在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政府便提出建造墨西拿海峡大桥的构想,以促进南部地区的发展,但因技术和资金限制未能落实。之后的几十年间,虽然几乎每一届政府都曾提及该计划,但受到意大利政治环境、经济情况的影响,大桥始终未能真正破土动工。

  进入21世纪,贝卢斯科尼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大桥建设,详细制定了悬索桥建设方案,选定了项目承建方,计划于2006年下半年正式开工。然而,2006年意大利政府更迭后,新上任的总理普罗迪以项目效益存疑、财政负担过重等为理由中止了项目。尽管贝卢斯科尼于2008年重新执政后宣布重启大桥建设项目,将其作为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久后爆发的欧债危机引发财政紧缩,针对大桥建设会破坏环境的抗议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意大利政府于2012年底再次叫停该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停滞后,墨西拿海峡大桥在梅洛尼政府的主导下重回议事日程。梅洛尼政府将墨西拿海峡大桥视作国家战略工程,萨尔维尼更是力推项目“重新激活”。2023年3月,意大利政府通过法令重启大桥工程,为后续的审批和建设铺平了道路。

  设计蓝图与经济前景

  按照最新公布的设计方案,墨西拿海峡大桥将采用双塔单跨设计,全长约3.7公里,其中主跨(即海上悬索段)长度约3.3公里,将刷新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长的单跨悬索桥。两座桥塔计划高度将约达400米,支撑起整座桥梁的钢铁骨架。桥面设计宽达60米,包含双向六车道和两条铁路轨道,可同时容纳公路与铁路交通,同时桥梁通航净空高度约为70米,足以让大型船舶从下方从容通过。为应对墨西拿海峡多发的地震与强风,大桥工程采用了最高等级的抗灾标准,桥梁结构足以抵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狂风和里氏7.1级强震。同时,大桥将在施工和运营中采用先进的健康监测和维护技术,确保在极端条件下桥梁结构的安全与稳定。

  此次墨西拿海峡大桥项目的资金投入和配套工程规模也前所未有。意大利政府宣布将斥资约135亿欧元,用于大桥主体以及两岸约40公里的公路和铁路连接线建设。按照当前时间表,大桥主桥的建设和测试周期约需六年半,预计将于2032年至2033年建成通车。2025年下半年将启动前期施工,包括地质勘探、考古调查和土地征用等,2026年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开始建设两岸长约40公里的公路和铁路连接线,其中80%以上为隧道或地下结构,用以连接大桥与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本土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主干网。最后从2027年起架设主桥塔柱、缆索和桥面结构。

  根据规划,大桥建成后将开启全天候通行,每小时可通过约6000辆汽车,每日可通过约200列火车。这将极大方便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交通。当前墨西拿海峡两岸往来仍主要依赖轮渡,汽车轮渡单程约需一小时,而火车跨海更需拆解登船,全程耗时可达两小时以上。大桥通车后,汽车跨越海峡仅需约10分钟,火车过海时间也将缩短至15分钟左右。另据测算,大桥对于小型汽车的通行费定价将低于10欧元,远低于目前乘坐轮渡的费用,并对经常通勤者给予优惠。

  在经济层面,政府将墨西拿海峡大桥视为振兴南部的“发展加速器”。桥梁建设期间预计直接和间接创造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钢铁、水泥、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更长远看,大桥将加强意大利南北方经贸联系,促进旅游业和物流业发展。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称墨西拿海峡大桥是“关乎南部乃至整个国家的战略工程”,将有助于连接国家版图、缩小区域差距。项目竣工后,这座大桥也将被纳入欧盟泛欧交通网络的柏林-巴勒莫走廊,成为连接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区运输通道的关键一环,西西里岛将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与欧洲大陆无缝连接,其地缘经济地位有望大幅提升。

  环境、社会与财政三重压力下的博弈

  尽管墨西拿海峡大桥项目再次上马,并被梅洛尼政府寄予厚望,但围绕项目的争议和挑战并未停止。环保组织对此项目表现出强烈担忧。世界自然基金会、意大利鸟类保护联盟等环保团体认为,大桥施工及配套道路铁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墨西拿海峡所在地区拥有独特的海洋和沿岸生态系统,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如果在海峡两岸兴建桥塔和引道,可能侵扰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影响鸟类迁徙路线。部分环保组织已经联合向欧盟委员会递交申诉,要求调查项目是否符合欧盟环境指令规定。如果欧盟认定项目违反环保法规,不排除介入叫停或修改工程的可能。

  除环保问题外,工程本身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也受到质疑。墨西拿海峡地质条件复杂,海峡最窄处水流湍急、地震活动频繁,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不少工程专家担心大桥如果同时容纳高速列车和重载卡车通行,可能对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加大桥体的维护难度。经济效益方面,由于大桥选址相对远离两岸主要城市,引发了对大桥利用率的质疑,有观点认为大桥设计规模可能高于现实需求,经济回报前景仍存不确定性。意大利《宣言报》等媒体直言,耗资巨大的大桥未必真能带动南部发展,反而可能成为“超规模的形象工程”。

  财政支出和风险控制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135亿欧元的预算主要来自公共资金,这在意大利国内引发争论。意大利民主党籍议员、欧洲绿党联合主席安杰洛·博内利质疑如此巨额的公共投入最终可能让少数私营企业牟利,反而给国家财政留下沉重负担。反对者担心工程可能出现超支和延期的情况——毕竟在意大利,大型公共工程预算翻番、工期延长的情况屡有发生,如果成本失控,沉重的负担最终仍将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此外,大桥项目在地方层面也遭遇挑战。大桥建设涉及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大区约500户家庭的拆迁安置,引发了当地居民的不满。许多在桥址附近世代居住的家庭不愿离开家园,即使政府承诺给予三倍于房屋价值的补偿,也难以平息当地民众对家园和景观被破坏的忧虑。政府批准项目建设方案后不久,墨西拿市就爆发了上万人参与的游行抗议,示威者高举“不要大桥”的标语,反对政府仓促推进这一庞大工程。抗议者认为,相较兴建大桥,南部长期面临的用水短缺、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更亟待解决。

  意大利墨西拿海峡大桥承载着连接意大利南北、融入欧洲交通网络的时代意义,也面临着环保、经济与社会方面的重重考验。如何权衡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价值与生态保护、财政健康之间的关系,将给梅洛尼政府带来持续考验。

  (光明日报罗马8月17日电 光明日报驻罗马记者 王天扬)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8日 12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