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价值贡献成为人才评价的核心标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价值贡献成为人才评价的核心标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4 06: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聚才论道】 

  作者:曹正 张华春(西南石油大学副研究员、教授)

  当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人才评价作为引领人才发展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其评价导向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然而,传统人才评价模式中存在的“四唯”倾向尚未完全破除,分类分层评价标准模糊、评价维度与实际贡献脱节、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割裂等问题依然存在。要让人才评价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从破解评价“异化”难题、构建分类分层体系、打通评价激励闭环三个维度入手,让价值贡献真正成为丈量人才的核心标尺。

  破解人才评价“异化”难题

  针对人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需从理念革新与框架设计层面破局。要确立价值贡献的核心地位,将评价逻辑从符合指标转向解决实际问题,明确各类人才评价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瓶颈和民生迫切需要,建立“问题导向—创新实践—价值产出”的评价主线,从源头上扭转“为评而研”“为奖而创”的功利化倾向。

  优化现有评价标准中的一些量化指标设置,对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评价可以弱化论文数量等刚性要求,加以成果原创性、学科影响力等质性判断;对应用领域的人才评价可以剥离职称学历与资源分配的直接挂钩,建立以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如江苏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行代表作评价,替代传统的论文专利数量要求,取消人才称号、奖项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将横向科研与纵向科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等,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目前已有近3000人通过“绿色通道”获评高级职称。

  针对人才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化社会化参与不足的问题,可培育专业化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涵盖同行专家、行业代表、服务对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构,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治理格局。如深圳福田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人才评价体系,引入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第三方等评价主体,打破单一评价指标,从教育背景、紧缺程度、用人单位评价等维度给予积分,实现人才应享尽享。

  构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体系

  构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体系是破解“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关键路径,可以为各类人才打造个性化发展赛道,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分类评价是指在实践中按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社会服务人才等不同领域的创新逻辑,设定不同的贡献标尺。对基础研究人才,侧重原创理论突破与学科发展引领,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对应用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聚焦技术转化效能与产业升级贡献,强化市场认可度与用户满意度评估;对社会服务领域人才,突出公共价值创造,将服务对象获得感、基层治理效能作为核心指标,引导人才向教育、医疗等领域流动。如四川成都发布《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明确6大类共224项人才支持类型,并实施精准化差异化人才分类认定。

  分层评价则是指根据人才成长周期,分别按青年、骨干、领军人才阶段划分,建立差异化的评估机制。对青年人才注重潜力评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提供早期支持,破除资历壁垒;对骨干人才强化实绩考核,在重大任务中考察其攻坚克难能力,给予项目资源倾斜;对领军人才实施战略评价,关注其在学科布局、团队培育、产业引领等方面的长期影响,突出对国家战略需求的响应能力。如上海等地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对在重点产业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如取得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等的,探索实施特殊的晋升机制。

  打通人才评价的激励闭环

  人才评价改革的关键在于破除“评用两张皮”现象,构建评价与激励深度融合的机制,打通人才评价的激励闭环。既通过资源倾斜,让价值贡献者获得发展机遇与物质回报,又通过荣誉体系提升其社会认同,让价值贡献者“名利双收”。

  一方面,建立贡献与回报成正比的资源配置机制,将评价结果与薪酬待遇、项目支持、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对在核心技术攻关、民生改善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开辟优先通道,让创新效能高、社会价值大的人才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形成多贡献、多支持的正向激励。如广东等地建立的人才贡献积分制,将评价结果与住房保障、项目资助直接挂钩,积分高的人才可优先获得千万级科研经费支持。

  另一方面,聚焦构建精准化、长效化的价值认可体系,让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人才的贡献都能得到激励。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成果周期长的特点,建立“里程碑式”荣誉跟踪机制,在科研突破关键节点给予阶段性表彰,而非等到最终成果问世后才进行评价认可;对于应用技术人才,将市场反馈、用户评价纳入荣誉评定维度,根据技术应用产生的实际效益动态调整表彰等级。同时推行“贡献档案”终身记录制度,把人才在不同岗位、不同时期的贡献成果系统归集,作为其职业发展各阶段荣誉授予、资源支持的重要依据。这种精准适配的认可模式,既能让短期内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快速获得肯定,也能让长期深耕领域的人才感受到持续的价值尊重,避免“一次性表彰”的激励衰减问题。

  人才评价改革不是简单的调整,而是一场围绕价值贡献的系统性构建。唯有持续校准人才评价“指挥棒”的方向,让价值贡献者有回报、有尊严、有动力,才能真正激活人才创新创造的“一池春水”,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筑牢坚实根基。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4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