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 助力中非减贫合作与人权保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共建“一带一路” 助力中非减贫合作与人权保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4 06: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8月22日,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与会嘉宾高度赞扬中国在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肯定中国为助力非洲人权事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期待中非携手同行,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书写新篇章。会上,中国与非洲各界代表聚焦“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减贫合作与人权保障”这一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埃塞俄比亚外交研究所研究员穆卢阿莱姆指出,人口迁移的便利、货物流动的畅通,本质上是行动权的体现,更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和货物的自由移动从愿景变为现实,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发展权的体现。铁路网运送的不只是乘客,更是想法和机遇。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建设的海港、空港、铁路等项目,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合作,真正诠释了对自由与权利的践行,也让中非关系在互利共赢中不断迈向新高度。

  卢旺达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卡波内加称,卢旺达始终与中国肩并肩,共同倡导尊重和保障人权,致力于让每个劳动者都能获得体面的工作,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涵。回顾历史,中非双方有着共同的奋斗历程,在反帝反殖民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如今,南南合作成为双方携手前行的重要平台,中非双方基于共同利益开展务实合作,中非关系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人权中心副主任库维亚表示,非洲很多地区的贫困问题单靠自身难以解决,必须向中国学习减贫经验。要制定非洲自己的“五年规划”,纳入减贫目标,以系统规划引领工作;要针对妇女、儿童、残障人士、少数民族等群体,开展定点扶贫;要坚持以人为本,聚焦改善民生、保障权益。要做好减贫工作,需要构建广泛包容的体系,覆盖农村、边缘及脆弱群体,不让任何人掉队;效仿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健康卫生建设,减少因病致贫的情况;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借鉴好中国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相信非洲也能逐步摆脱贫困,实现更好发展。

  津巴布韦执政党民盟新闻局局长马拉皮拉提到,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剥削从未停止,所谓的“援助”不过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西方以廉价手段掠夺资源,丝毫不顾非洲的发展需求,让非洲深陷发展困境,必须旗帜鲜明地谴责这种肮脏的行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让非洲真正享受到了现代化发展的福利。中国派遣工程师来到非洲,不仅带来先进的技术,还通过培育更多本地人才等方式,帮助非洲实现技术上的自力更生。中国的援助建立在尊重非洲自主权的基础之上,让我们看到了摆脱依附、实现自主发展的希望。

  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卡赫鲁认为,非洲曾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殖民和压迫,如今已经走出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并且把保障以尊严为前提的发展权确立为核心任务。非洲与中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注重实效,通过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以发展促进人民福祉,强调发展与人权息息相关。而某些西方国家借人权工具干涉内政、以盟友名义破坏人权的行为仍在发生,非洲依旧在面临部分西方国家施加的劳动力剥削、意识形态干扰、无端制裁及双重标准对待等方面的挑战。非洲应自力更生,成为命运的主人,反对将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南苏丹智库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创始人比尔在发言中说,中国在保障妇女权益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妇女在地位上的显著提升、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充分赋权,为包括南苏丹在内的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非洲应积极学习和效仿中国推动性别平等的实践,尤其是中国在实现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参与决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这不仅是对妇女权益的尊重,更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光明日报亚的斯亚贝巴8月23日电 光明日报驻亚的斯亚贝巴记者 冯源)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4日 08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