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覃皓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
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495.50亿元,同比增长29.37%,网络文学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网络文学互动性强、灵活度高,作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如何深挖这座高价值富矿,值得各方思考。
无论影视、游戏改编,还是线下IP联名,唯有内容品质上乘的网络文学,才具备价值赋能的基础。只有那些真正扎根人民生活、展现时代变革的作品,才能引发读者真实的情感共鸣。例如,《奔涌》聚焦浦东临港新片区变革,《敦煌:千年飞天舞》推动地方文旅发展,《柳叶刀与野玫瑰》展现人工智能医疗业态……此类网络文学精品由千行百业而生,又能为干事创业添彩。因此,完善推荐机制,过滤掉粗制滥造的作品,让实至名归的好作品得以脱颖而出是当务之急。例如,为引导行业向注重内容品质的方向发展,从源头上提升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中国作协持续建设相关评价体系,通过项目扶持、排行榜等方式鼓励精品创作;一些小说网站推出“段评”“章评”系统,也有效兼顾了专业导向与大众需求。
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3030.1万人,同比增长3.44%。2024年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作品和作者的增速,网络文学正在步入以用户和消费转化为核心的新阶段。庞大的创作者队伍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宝贵资源,其综合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作品影响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强的创作者,往往能在坚守内容为王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深度挖掘题材、塑造鲜明人物、合理编排逻辑,自然更容易获得读者与市场认可。创作者本领的提升不仅包括对导向的把握、对读者的尊重、对技艺的磨炼,还涵盖对时代的感知、对生活的观察、对市场的判断等方面。为线上创作者做好服务与保障也不可或缺,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安心创作、充分施展才能。比如,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中国网络作家村汇聚300余位创作者,致力于打造全国网络文学内容创作策源地和转化交易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发展格局,更好推动作品变成产品、作家变成企业家。同时,要注重培养网络文学跨界运营人才,探索对口院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培育模式,培养全链条人才。
对网络文学的价值转化,不能限于短期获利的流量变现,而要立足产业融合的长远布局。比如,今年上海书展首次创设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双主场”,阅文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联手推出了为期两个月的阅文IP特展,面向市民读者打造沉浸式IP空间,深入探索“阅读+周边+互动体验+社交活动”多元文化消费场景,让书友和粉丝们沉浸式感受网络文学IP的独特魅力。此外,一些网络小说还与大热游戏联动,发布限定皮肤、文创周边、二创活动等,推动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双向奔赴、彼此赋能,通过各类IP的深度联动与开发,打造跨媒介叙事的丰富载体。
技术创新运用是一项战略任务。善用先进技术,推动网络文学跨界融入全链条,深入挖掘网络文学题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配合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研学项目,能在满足读者体验需求的同时,为多元产品注入文化附加值。同时,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网络文学与各国文化产品相结合,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实现跨文化传播和跨行业赋能,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能提高翻译效率,降低网络文学出海的成本,让更多作品进入国际市场。
坚守价值导向、内容为王、助力人才兴业、推动产业融合,我们定能让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并将其文化价值更好转化为经济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