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乐
“处理外贸函电的专业能力,正是求职所需要的。”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零工之家专场招聘会上,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程欣体验了一次智能化就业服务,“人工智能+职业指导”平台系统深度分析了她的潜力优势和实践经验,为她精准匹配了外贸业务员等6个相关岗位。很快,程欣被心仪的企业录用了。
就业公共服务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民生福祉。青岛市市南区聚焦就业公共服务数智化转型,在今年年初引入人工智能系统,搭建了“人工智能+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并应用于招聘会和零工之家服务场景。
服务平台如何给出有效建议?在采集年龄、学历、技能、职业偏好等多维度数据后,平台为每位求职者生成个性化“数字画像”,现场自动生成定制化岗位推荐清单和求职提升建议,经人社服务专员审核后最终形成完整职业指导报告。
前不久,在“春风智聘AI汇才”招聘会现场,一位“宝妈”虽无儿童用品行业直接经验,但平台通过分析其育儿经验与岗位兴趣,推荐了青岛一家儿童用品公司的相关岗位,双方在现场就达成了就业意向。当天,招聘会完成人岗精准匹配57例,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人,一个月后的回访入职率达50%。相较传统就业推荐模式,这一做法效果更为显著。
这个服务平台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性服务。今年上半年,市南区人社局组织11家辖区内企业赴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开展校园招聘。机械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想,向往进入大型企业从事核心机械设计工作,却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中屡屡碰壁。平台采集其信息后,生成了“数字画像”,精准分析出他在精密部件设计实操等方面的短板,给出“先通过工艺岗积累经验,3个月至6个月后再尝试转岗或竞聘设计岗,成功率会显著提升”的职业发展建议。最终,李想认可了这一规划,成功与一家精密机械公司达成就业意向。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