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中国行】秸秆画登上大雅之堂——国家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高唐探索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秸秆画登上大雅之堂——国家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高唐探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7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臣 宋喜群

  “你看这幅《九鲤戏莲》图,鲤鱼打挺,好像要跃出水面。”近日,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大石新村的文化大院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囤景义指着这幅图说,这不是书画,而是根据韩国客商的订单定做的秸秆画。

  “昔日废柴变成宝,我们的秸秆画登上了大雅之堂,今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怡孮指导我们创作的秸秆画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引起了许多国外爱好者的注意。”囤景义一边将画装框一边说。

  秸秆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它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材料,通过多道复杂工序,巧妙组合成画。高唐秸秆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近几年高唐秸秆画名气不断提升,但由于书画技艺的瓶颈制约,秸秆画艺术水准总是难以突破瓶颈。

  如何帮助接地气的文创产品走出困局?高唐县在对接国家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工作中,特意邀请知名书画家前来指导交流。去年11月,由中国文联主办的“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巡回展”走进高唐,郭怡孮教授来高唐参加活动并展开调研,他发现秸秆画既接地气又具备艺术表现力,遂提出用秸秆画创作书画作品,将写意花鸟技法与传统秸秆熨烫工艺融合,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创作出秸秆画《百花齐放》系列。

  今年5月,“花香深处——郭怡孮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百花齐放》秸秆画系列就在其中。9幅作品以麦秆为笔、乡土为墨,将田间地头的烟火气凝练成登上国家艺术殿堂的大雅之作。当秸秆遇见写意花鸟,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融合,更是文化血脉的共生。

  借上国家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东风后,高唐县又如何提升基层的文化含金量,将文艺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高唐通过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统筹、镇街衔接、村级落地的“三级联动”,为群众文艺需求号准,将文化堵点打通。去年以来,高唐县积极对接中国文联、省市文联,先后邀请刘兰芳、侯勇等走进高唐,开展评书演绎、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

  高唐县还确立文化惠民“三不三优先”原则,不唯经济指标,优先精神赋能,拒绝商业化量产,聚焦艺术价值提升;不搞规模扩张,优先技艺传承,三十里铺镇建立非遗工坊培育50余名新传承人,推动秸秆画入选山东省第六批非遗项目;不做表象繁荣,优先功能再造,秸秆画从装饰品转型为艺术媒介,在中国美术馆等展览活动中赋能文化传承保护。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09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