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科技突破激发动能 产业融合构筑优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科技突破激发动能 产业融合构筑优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7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刘江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为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地载体。唯有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二者融合,才能持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坚实基础。

  擘画系统之谋,破除机制之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以系统思维擘画顶层设计,以全局视野优化资源配置。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科技力量布局,融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资本等多元主体,打通创新要素流动的“堵点”,消除高效配置的“断点”。夯实基础研究,勇闯前沿技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建设引领型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贯通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通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和协同联动,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制度化、可持续的坚实保障。

  强化企业之位,提升产业之能。突出企业主体,提升产业承接能力,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企业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枢纽,直接面向市场,敏锐感知技术瓶颈与产业脉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完善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前沿探索的政策体系,活用税收优惠、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工具;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以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实力,助力制造业朝着高端、智能、绿色的方向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技改和数字化升级,真正让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大支撑。

  筑牢人才之基,优育创新之壤。夯实人才基础,优化创新发展生态,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改良优化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任用人才的相关机制,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准的创新团队。加强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推动科教融汇、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比例,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引导更多青年才俊投身科技报国、实业兴邦的伟大实践,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把握时代之脉,构筑竞争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是顺应时代浪潮的必然抉择,更是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最大增量”,确保产业根基稳如磐石,创新动能澎湃不息,助推我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