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有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7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张荻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的回信中指出,要“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科技迭代催生了文艺在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上的深刻变革,新大众文艺这一文化新形态应运而生。在新征程上,主动顺应信息技术潮流,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劲增长极。

  一

  新大众文艺极大拓展了传统文艺边界,网络文学、动漫、微短剧等新兴形态蓬勃发展,文艺创作主体从专业人员转向全民参与,“人人皆为艺术家”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新大众文艺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始终将人民置于文化创造的主体位置,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而使整个文化创作领域始终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不竭的创造力。

  发展新大众文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路径。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一方面,新大众文艺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它突破传统文艺的单一化局限,以海量产品精准契合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它以核心文艺作品为根基,衍生出影视、游戏、动漫等泛文艺形态,构建起体系完备的文化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更借助AI、VR等前沿科技,打造即时性、沉浸式、触感式体验,持续拓展受众的阅读与观赏边界。另一方面,其强互动性可促进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网络平台,网友通过评论、弹幕进行实时互动,形成兴趣共同体,人们在交流中找到共鸣者,更好满足情绪慰藉与精神需求。新大众文艺持续滋养着人民的精神世界,在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彰显着重要价值。

  发展新大众文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来源。新大众文艺的鲜明特征在于科技赋能,凭借强大传播力与影响力,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自文艺与科技深度融合以来,大批新兴行业陆续涌现。如网络文学,2024年新增作品200万部,用户规模5.75亿,一系列高影响力IP带动了影视、文旅及周边文创产业;近年网络直播打破空间限制,成为展示产品与生活的重要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也孵化出大批素人创作者;微短剧崛起,2024年市场规模超5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以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表现突出,16个行业小类营收66600亿元,同比增长12.4%,持续担当增长引擎。新大众文艺所带动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发展新大众文艺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支点。文艺产品是跨越国界的情感符号,在新技术的赋能下,依托强大的全球传播网络,深度融入世界文化产业格局,成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新大众文艺出海成果显著。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市场已从早期以东南亚、北美为核心,扩展至欧洲、日韩、非洲等地区。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年以超过2800万份的销量和约9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创下国产买断制游戏新纪录。新大众文艺不仅构建了全民共创的文艺生态新景观,还在国际传播中以多样化视角讲述了中国故事、发出了中国声音,显著增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二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新大众文艺在释放文化创造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网络空间的自由属性易诱发非理性表达、导致低俗内容滋生,损害良好的文化发展生态。其次,创作门槛降低以及复制模仿盛行导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快餐式、浅表化创作挤压了深度表达的空间。最后,算法技术深刻重塑着作品的生产逻辑与评价机制,使创作资源持续向热点聚集,创作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应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通过正向引导、强化监管与完善机制等手段,确保新大众文艺在正确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激励扶持,构建新大众文艺发展体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全方位支持体系。在人才培育层面,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依托资深及专业创作者的引领指导,通过“名师工作坊”“创作研修营”等途径强化专业培训,提升草根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在教育培训中强化价值观引领,引导创作者扎根人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打造一支“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人才队伍。在创作激励层面,设立高层次新大众文艺创作基金,举办特定主题的高级别赛事,引导创作向时代前沿探索、鼓励艺术创新突破;增设权威奖项、完善荣誉激励办法,如设立创作新人奖、年度创作奖等,同步配套创作津贴、税费减免、孵化空间供给等支持手段,激励创作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在价值引导层面,加强新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鼓励专业批评家与社会力量参与评价体系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促进新大众文艺在理性批评与自我反思中实现高质量成长。

  加强监督管理,净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环境。构建多维度治理体系,着力整治新大众文艺发展中的各类乱象。在内容治理维度,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违规账号和作品依法采取限流、下架、限期整改等措施,定期公布行业黑名单及典型案例,从源头阻断不良信息传播链;同时,组建涵盖文化、法律、技术领域的专业审核团队,强化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审核。在技术治理维度,将算法治理纳入平台监管核心指标,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流量向展现中国气象、讴歌人民创造的作品倾斜;同步完善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创作溯源系统,实现作品从创作到传播的全链条可追溯,为版权保护和责任认定提供技术保障。在品质提升维度,运用信息技术动态监测创作趋势,通过技术干预防范人工智能创作的同质化风险,引导创作者深耕时代主题、提升作品思想艺术品质。

  完善体制机制,助力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在组织建设层面,加快组建新文艺组织协会及各艺术门类专业机构,制定涵盖创作规范、传播准则、人才培养的行业管理标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行业调研与问题研判,确保行业发展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审美取向方面的一致性。在权益保障层面,创新数字时代版权治理模式,优化版权确权流程,特别是厘清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属界定,细化行为红线与禁止性条款,设立快速维权通道应对侵权纠纷,对侵权抄袭行为实施严厉打击。在评价改革层面,制定新大众文艺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思想穿透力、艺术创新性、社会美誉度、文化传承度等维度,在各平台推行质量综合评价工程,通过评价导向调整推动行业发展从流量至上转向价值引领。通过上述多维度举措的协同发力,既能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保障文艺创作充分彰显人文气度与社会价值,又能推动新大众文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