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苗岭新风采 丰收满黔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苗岭新风采 丰收满黔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9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苗岭新风采 丰收满黔山

——贵州省黔东南州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黔山叠翠,骄阳似火,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乐榜村的70余亩辣椒正迎来丰收。穿梭田间,硕果缀满枝头,村民杨啊你的动作利索:“这新法子种出的辣椒,颜色亮、产量高,还皮薄肉厚!”

  “农业服务中心包技术,服务到地头。镇党委包销路,联系大型商超、批发市场和食品加工企业,销路不发愁。”采摘、打包、过秤、装袋……村里的种植大户潘光贤忙个不停:“算一算,每亩辣椒能增收3000元左右!”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苗岭侗寨间,山地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山沟沟捧出“金果果”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黔东南州麻江县杏山街道杏山村蓝莓基地里已是一派繁忙。村民米建忠正忙着将不同大小的蓝莓分装进筐:“我们每天发货1000多斤,供不应求。”今年,他家的300亩蓝莓总产量可达120吨,产值预计200万元以上。

  小蓝莓,为何成了“金果果”?种植蓝莓已有13年经验的米建忠说:“别看我们麻江多山地,但气候温润、土壤微酸、水源干净,种出来的蓝莓可是品质上乘、口感一流。”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麻江县自1999年率先在贵州省开展蓝莓种植试验以来,经历引种栽培、推广种植、提质增效等阶段,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8.8万亩,总产值超30亿元。

苗岭新风采 丰收满黔山

黎平县农田风景。新华社发

  近年来,黔东南州组建蓝莓产业专班,制定《蓝莓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形成以麻江县为核心,凯里市、丹寨县、黄平县为重点,辐射全州的酸性土壤区域产业集群基地。

  “我们注重品种选育和品质提升,强化技术服务和培训,持续夯实产业基础。”麻江县蓝莓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健介绍,麻江县与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蓝莓种业创新基地和种质资源圃,开展蓝莓良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等工作。

  走进麻江县高标准蓝莓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基地技术员张小飞精准操控着智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过去,露天种植蓝莓3年才能挂果。现在,大棚种植1年就能收获,产量提高了六成!”

  贵州蓝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颗颗精选的蓝莓经过清洗、筛选后,被分别送往不同的生产线。“我们不仅卖鲜果,更要做深加工,把附加值留在本地。”公司质量经理李学说,目前企业已开发出蓝莓酒、蓝莓果汁、蓝莓果干等5大类产品,年产值超3000万元。

  2016年,“麻江蓝莓”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麻江蓝莓品牌“麻小莓”跻身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百强榜单。何健表示:“我们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麻小莓’品牌连锁店,让黔东南州蓝莓产品走出大山,拥抱更大市场。”

  “金扁担”挑起土特产

  初秋时节,黔东南州天柱县高酿镇大坝上稻浪翻滚,田间一派繁忙景象。种植大户罗安泽轻抚稻穗,去年现场测产时的喜悦犹在眼前:“示范田亩产量949.78公斤,全州第一!”

苗岭新风采 丰收满黔山

榕江县车江万亩大坝现代蔬菜示范基地。资料图片

  天柱水稻,如何实现优质高产?“良田、良种、良法”的普及是关键。“我们紧扣粮食安全主线,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集成钵体育秧、机插秧及‘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天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荣慧介绍,天柱依托水稻单产提升工程3.1万亩示范田,通过发展“龙头企业+订单基地”模式,带动全县完成年种植水稻17万亩,单产提高10%。

  天柱县渡马镇新民村千亩稻田里,一个个圆形“小桶”隐藏其间。“这是蛾类诱捕器,可以精准诱捕靶标害虫!”天柱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负责人郑迎霞仔细检查着设备运行情况,“经示范验证,每亩可减少15%至2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施药成本20元。”

  “良机”的推广,让种植更高效。“往年收割一丘田,全家人齐上阵,要忙大半天。”收割机往来穿梭,天柱县社学街道种植户张宏钊老人站在田坎上感慨,“现在5亩地,机器10多分钟就收完!”

  “山地‘小农机’正大显身手,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更稳。”刘荣慧说,今年天柱县投入1000余万元,新采购13台插秧机和播种机,推广商品化育秧、社会化服务插秧、无人机飞防等技术,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提升至60%。

  大数据赋能,让销路更宽广。“手机扫一扫,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看得清清楚楚。”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稻鱼基地旁,阳芳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华满脸笑意,向前来打卡“村BA”的游客推销起本村特色的五彩稻米。他自豪地说:“这几年,线上线下订单不断,红米还卖到了国外嘞!”

  土地科技含量不断增长,粮食稳产丰收更有保障。2023年以来,黔东南州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9项,建成科创平台81个,科技特派员队伍扎根2000余个村寨,服务19.5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落地。2024年,黔东南州全年粮食总产量139.27万吨,比上年增长4.1%。

  新技术赋能绿产业

苗岭新风采 丰收满黔山

天柱县白市镇荷塘鱼大丰收。资料图片

  太阳照在黔东南州锦屏县敦寨镇的亮司大坝,稻穗金黄,鱼儿在稻田里欢快游动。种植大户龙安珍望着这片丰收景象,脸上洋溢着笑容:“水稻和鱼儿一块养,农药和化肥基本没用过,可这苗子硬是长得杆状穗大。科技的力量加上老祖宗的智慧,让我们农民实现了‘一田双收’!”

  “稻鱼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在黔东南已经有千年历史,如今在贵州大学和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下,在种质选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2025年,锦屏县就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51.93万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2596万亩,投苗27.11万斤,丰收在望。

  黔东南州始终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的最大优势和最严红线。目前,该州森林覆盖率高达69.63%,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常年保持100%。

  在麻江县龙山镇蓝梦谷景区,村民吴亲安望着眼前的景象笑着说:“以前这里都是荒山,后来我们就种了蓝莓。现在山清水秀,来的游客也很多。”

  蓝莓不仅成为村民的“致富果”,而且是改善环境的“生态果”。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洪宇解释道:“蓝莓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劲。将其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既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又助力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通过增施有机肥和调酸剂,将土壤pH稳定在4.0-5.5的适宜范围,改善团粒结构,提升透气性和保水性。洪宇说:“长期种植蓝莓还能激活土壤微生物,形成生态循环,实现‘以种养土、以土促产’的良性发展。”

  离麻江不远的凯里市,另一场生态与美食的融合正在发生。在贵州玉梦集团的发酵车间,4万多个土坛罐里不时发出“噗噗”声。“西红柿、辣椒等原料在土坛里发酵产生了气泡,这个声音说明罐子的密封性良好,原材料的发酵非常充分。”集团创始人田其明介绍说,今年7月集团产能扩充,又新增了500个发酵罐,形成了多类型发酵与存储体系。通过食品加工,产地原料实现了附加值提升,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得以延伸。

  如今黔东南州“苗侗山珍”品牌的名气越来越响,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展现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新风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9日 05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