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法眼观】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刘华东
医疗机构要设置符合标准的无障碍标识、无障碍停车位,设立低位服务窗口,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挂号、叫号、缴费等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要具备语音、大字等无障碍功能……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要求更多医疗机构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就医体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实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今年9月1日,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在法律保障下,无障碍环境建设提质升级——“断头”盲道得到整治,地铁贴上“欢迎导盲犬”标识,“轮椅友好”观影厅风靡,无障碍App改造上线……两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渐延伸到生活的多元场景和细节,让每个社会个体都能感受到平等、包容和尊重,展现出法治的勃勃生机。
盲道不“忙”,路口“零高差”、更安全
“哒哒哒……”
视频里,盲杖敲击声短促而有节奏,主人公黄莺是全国自强模范,也是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她边走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做饭、打车、乘机、做咖啡、做手串、买鸡蛋灌饼……视频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小事,对视障人士而言却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好在视频里还有工作人员一路引领、热心司机帮忙指路、路人时不时的关心、手机里永远在线的志愿者……
盲道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导航软件越来越精准,到了路口,红绿灯也有了提示音;一些产品的说明书有了盲文版,包装盒上的二维码,一扫就能知道产品材质等信息……说起这几年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变化,经常外出的黄莺对交通出行方面的便利更加如数家珍:“以前订票我只能打电话人工预定,现在可以直接在App上预约特殊旅客,还会弹出是否购买残疾人专座的提示。当我们到车站、机场的时候会有对特殊旅客的全程引导。”
“无障碍环境建设带来的便利,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中国残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多年来一直在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奔走呼吁,“把日常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便利,对我们视障群体而言,除了是一种获得感、幸福感,更是一种安全感。”
残障儿童在江苏扬州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体验。新华社发
日常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障碍,可能就会对无障碍需求人士造成困扰、产生阻碍。“从去年开始,北京很多有高差的路口都变成了‘零高差’,好些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达标的地方都重新进行了优化,为残疾人创造了更顺畅、安全的出行环境。”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环境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骆燕说。
在为相关群体带来方便的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不断深入实施,更点亮了全社会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共识,给了无障碍需求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和底气。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给了我们一个依据和保障。很多以前想做却不太敢做的事情,如今做起来不再害怕会被拒绝。”黄莺告诉记者,比如,现在他们再向12345热线反映盲道占用等问题时,会更加从容地说出诉求,而相关部门的受理和处理,也更加快速高效。
更为暖心的故事,出现在黄莺的视频账号评论区里。在这里,有很多人感谢博主的分享让他们真正了解视障人士;有公司人力部门员工“普及”残障员工的优势;更多的人,会在看到视频里无障碍设施存在问题时,向当地市政、交警部门反映。
黄莺的分享还在不断继续,更多的改变也不断发生、汇聚。
设施建设规范,服务串珠成链
决定需求群体无障碍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的,往往不是“最后几公里”,而是“最后几厘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康复中心,康复师(左)为一名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发
“一条无障碍坡道,由于施工不规范,不能有效地衔接到地面,留了一两厘米的高差。这一两厘米健全人抬脚就能过去,但对轮椅使用者来说就可能是鸿沟。”全国自强模范、北京市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深有感触。
2025年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提升工程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相关标准的出台,逐渐构建起无障碍建设标准体系。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不仅要求无障碍设施设计施工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还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为设计施工不符合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缺乏维护管理导致无障碍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等情形的整改或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决心和力度。”唐占鑫说。
2024年年初,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接到问题线索,群众反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障碍设施缺失、不好用。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来到港口码头调查,发现存在未设置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厕所等问题。该院就此向有关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尽快进行整改。
同年7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整改通知,对全市61个港口客运站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整改点位50处。港口客运站无障碍地方标准制定工作也随之展开。
规范和标准让无障碍设施“用得上”,而真正实现环境的无障碍,还需要无障碍设施和服务“连得上”。
“只有无障碍需求者出门办事,一路上所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有无障碍设施,他需要的所有服务都能够顺利获取,才能说实现了无障碍环境。”王永澄坦言,一些地方有设施也有服务,但中间不连贯,需求群体出门办事还是有断点堵点。由于无障碍设施服务归属不同部门管辖,有时协同对接不畅,也导致无障碍体验受限。
无障碍设施服务如何串珠成链?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城市开始探索破题的创新机制。
在深圳市福田区,一本由福田区残联编写的无障碍建设工作口袋书被发放到相关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和社区。这本口袋书以漫画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科普了不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服务要求和标准。
福田区残联权益保障部负责人牛原介绍,福田区下辖10条街道92个社区,每个街道设置一位无障碍负责人,每个社区都有一位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或监督员,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监督员团队通过体验调研形成问题清单,由区残联协调转到对应政府部门来解决。“道路归交通、公厕归城管,‘谁的孩子谁抱走’,做到权责清晰。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有任何无障碍专业方面的需求,我们依托口袋书免费送课上门。我们希望能构建无障碍环境的闭环,让每一位使用者在城市中感受到‘丝滑’的无障碍体验。”
消除环境障碍,科技成关键
“走快点。”随着手握操纵杆的盲人少年发出语音指示,他“牵”着的“导盲机器人”立刻加快了步伐,行至转弯处,机器人自动领着他避开两侧人群,保持在顺畅的路线上行进。
这台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团队研发的“导盲六足机器人”,是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展出的无障碍“黑科技”之一,甫一亮相便引来众多关注。
“目前国内导盲犬数量供不应求,一只培训成本约为20万元,其服役年限也不长。机器人不仅成本低,维护方便,还能实现许多导盲犬不具备的功能,未来将成为视障朋友们的出行利器。”研发团队成员杨利民介绍,目前,这款机器人集成了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导航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可实现路线规划、红绿灯识别、高速物体躲避、语音控制变速等,并且还在不断拓展新功能。
在杨利民看来,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变得更有温度。在实验阶段,他和团队曾经邀请视障朋友们提出建议,也曾自己戴上眼罩亲身感受视障者的使用体验,完善了许多未曾想过的产品缺陷。“科技赋能无障碍建设,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加人性化的问题。”杨利民说。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促进新科技成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运用。科技正日益成为突破身体局限、消除环境障碍的关键力量。
在山东,听力言语残疾人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时在线视频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帮助听力、言语残疾人实现可视化沟通,截至目前已提供线上手语翻译服务6639人次。
在四川,部分地区针对重度卧床残疾人设计多功能移位机,有效解决护理与移位难题,并提供包括智能家电、智能监控、智能门窗等在内的个性化智能化改造方案。
在宁夏,城市路口红绿灯杆安装智能过街音响提示装置,通过融合红外感应与语音交互技术,视障人士使用手机App或按物理按键接收红绿灯、车流方向等信息,过马路更加安全。
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点亮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新想象。与此同时,科技赋能无障碍也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23年残疾人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已达1.4万元,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可达30万亿元。推动助残科技产业和无障碍服务业发展,构建包容和谐的无障碍环境,充分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消费,将为扩内需、促消费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
“我们将辖区所有的无障碍设施点位全部上传高德地图,使用者输入目的地,就能自动规划出无障碍出行路线。”牛原介绍,今年,福田区发布了5条无障碍城市漫游路线,串联23个城市地标,涵盖多元消费场景,后续还将把无障碍车队、的士、景点等串联起来,推出无障碍文旅品牌IP。
“无障碍建设不是单向投入,它完全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能,从而实现无障碍可持续发展,不断走向更优。”牛原说。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