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两所“联大”,同样谱写热血传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两所“联大”,同样谱写热血传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3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华北联合大学:

  迎着炮火,奋勇向前

  延安陕北公学是华北联合大学前身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1937年,中共中央为培养青年抗战干部成立陕北公学,以培训政治干部为主,学员经培训后赴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1937年至1939年,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抗日干部。毛泽东曾称赞:“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大,开赴华北敌后办学。四校数千名师生从延安出发,历时两个半月、行程2500余里、横跨3省25个县,抵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即中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所在地。

  尽管学校六年间转移驻地23次,121名师生牺牲,但师生仍坚持“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校训,办成了一所迎着敌人炮火勇敢向前的大学,为抗战培养出一大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急需人才。

  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在河北省正定县。毛泽东为华北大学题写校名,吴玉章任校长。后迁入北京,并以此为基础筹建中国人民大学。

  如今,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已成长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高地,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西北联合大学:

  秦巴山水间,文脉不辍绝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形势危急。9月,国民政府决定:“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西安城屡遭空袭轰炸,西安临大被迫迁往陕南。2000余名师生渡渭河,过柴关,涉凤岭,《义勇军进行曲》和抗日宣传口号在秦岭山谷间回响。3月底4月初,队伍抵达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

  1937—1946年间,西北联大在艰苦条件中培养出近万名毕业生,不乏大有建树之士:以“曾定理”“曾层次”闻名数学界的曾炯、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

  抗战胜利后,除部分学院迁回平津地区复校之外,联大大部分院系成为西安、兰州等地高校或院系前身,如国立西北大学演变为今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演变为今西北师范大学,今西北工业大学汇入了西北工学院的大部分院系等等。正如校歌中所唱“文化开秦陇”,西北联大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开发大西北、维护边疆发展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周世祥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3日 12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