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甲光向日金鳞开”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甲光向日金鳞开”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8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流传千古的名篇,在各种唐诗选本、李贺作品选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中,都能见到此诗。诗的首联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其中“日”字,《文苑英华》、明代曾益《昌谷集注》、《全唐诗》、日本内阁文库藏高丽版《李长吉诗集》均作“日”,而有些版本,如董氏诵芬室影印北宋宣城本、续古逸丛书影印宋蜀刻本、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蒙古宪宗六年赵衍刻本、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却作“月”。究竟是“向日”还是“向月”,古来诗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认为当作“向月”的,以清代王琦为代表,其所撰《李长吉歌诗汇解》云:“‘黑云压城城欲摧’,其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清人何焯也赞同“向月”,陈本礼在《协律钩玄》中引其说:“向月,候月为攻战。”虽然李贺诗集的早期刻本均作“向月”,也得到王琦、何焯等学者的支持,但多数人仍倾向认为当作“向日”,主要代表有明代杨慎、清代薛雪及沈德潜等。现代学者对此问题也有所留意,如林同济先生说:“月字比日字为得。与下夜紫配,与全篇气氛合。金鳞言甲闪月光作金鳞状。”(《李长吉歌诗研究》)然而更多学者仅是将此处异文罗列出来,或是择一而从。

  其实在“向日”“向月”异文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学术公案。北宋王得臣《麈史·诗话》载:“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然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行》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得向日之甲光乎?’”据《麈史》,王安石所见的版本作“日”,但他对诗中所状景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假如天空黑云密布,铠甲怎能映射出阳光?王安石的疑问在当时非常著名,南宋蔡正孙《诗林广记》、罗璧《罗氏识遗》、祝穆《事文类聚》、宋元间马端临《文献通考》等书都记载了这一“王安石之问”。然而自明代以降,“王安石之问”却遭到很多批评与反驳。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天文类》云:“宋老头巾不知诗。”“予在滇值安、凤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诗善状物也。”杨慎讥讽王安石不懂诗,并声称自己亲眼见过黑云、日光同现的场景。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也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这话和杨慎所言颇为暗合。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点评道:“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

  “王安石之问”如何解答?“黑云”“甲光”是否“阵前实事”?要解开这些疑惑,还得从“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谈起。“黑云”一词,王琦注:“《晋书》: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沈玉成先生则认为“黑云”出自《北齐书·高延宗传》“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用来比喻敌军黑压压一大片。(《“黑云压城城欲摧”别一解》)虽然两家所说不同,但都赞成“黑云压城”并非纯粹摹景写实,而是用典。而“甲光向日金鳞开”紧承“黑云压城城欲摧”展开叙述,因此这一句可能同样征用了典故。

  《后汉书·列女传》收录东汉蔡琰的《悲愤诗》两章,一首为骚体,一首为五言古体,五言古体起始有四句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甲光向日金鳞开”或即脱胎于“金甲耀日光”。

  首先,从文意来看,“金甲耀日光”是指士兵所穿的铠甲在太阳的照射下闪耀金光,“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与之相近。不过“金甲耀日光”仅是静态描写,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用“金鳞开”三个字动态呈现出日光投射到铠甲上逐渐展开的样子,可谓妙手点金。

  其次,“金甲耀日光”在后世已成为常见典故。如《文选》卷十四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具服金组,兼饰丹雘。”卷二十二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金练照海浦,笳鼓震溟洲。”唐代李善为这两处文字作注时都引用了此句。而作为诗文常见意象,甲光耀日用以形容部队精良、士气高昂。另外还有“玄甲耀日”,如三国魏曹丕《至广陵于马上作》诗:“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或言“精甲耀日”,如《晋书·杨佺期传》:“(杨)佺期信之,乃率众赴焉。步骑八千,精甲耀日。”唐代杜佑《通典·兵八·避锐》:“贼数千,皆长刀矛鋋,精甲耀日,奋跃争进。”或言“甲光炫日”,如《新唐书·东夷传》:“时百济上金髤铠,又以玄金为山五文铠,士被以从。帝与绩会,甲光炫日。”

  再次,李贺诗歌曾多次引用《后汉书》故实:一是据《后汉书》人物本事敷演成篇,如《汉唐姬饮酒歌》写弘农王妃,出自《后汉书·皇后纪》;《荣华乐》写梁冀、《秦宫诗》写秦宫,皆见于《梁冀传》。二是屡引《后汉书》人物故事,如《南园十三首》其十引边让与蔡邕,《送秦光禄北征》引董卓,《感讽五首》其四引韩康,《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引赵壹,《昌谷诗》引李郃,《南园》引郑玄。三是化用《后汉书》词句。如《高轩过》《昌谷读书示巴童》诗中“垂翅”,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开愁歌》《春归昌谷》中“马如狗”“鸡栖车”出自《陈蕃传》;《平城下》“裹尸归”、《春归昌谷》“刻鹄”出自《马援传》;《长平箭头歌》“汍澜”出自《冯衍传》。上例表明,李贺对《后汉书》十分熟悉,极有可能化用蔡文姬的诗句。

  最后,从化用效果看,李贺善用典故而不泥古,从“实”的层面说,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我方部队精锐,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从“虚”的层面说,“‘黑’的着色和‘压’的着力,使‘城’出现‘欲摧’的危机,从而构成了一个独创的景象”,而“甲光向日金鳞开”与之对比展现出的明丽形象,使诗人的感情色彩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霍松林《甲光向日金鳞开——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明白了“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征用前典,也就解决了向日、向月的异文之争,也回答了王安石提出的诗歌描写真实性问题,大概可以了结这段上千年的学术公案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8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