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李晓
近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公园业态”作出具体规定,拟鼓励“因地制宜发展高品质、特色化消费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如今,城市公园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绿化、便民这种单一功能,而兼具人文、经济、美学等多重价值,以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形式重塑大众的生活方式,成为激活存量资源、增进民众福祉的重要抓手。
无论是徜徉于园中书吧,还是呼朋引伴沉醉于露天音乐广场,抑或是在文创集市流连忘返、发现惊喜……不断丰富的公园业态,显示出城市发展与公众诉求的“双向奔赴”,这也是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伴随着城市更新、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园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化遗产、自然与空间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为多元业态发展创造了丰厚的土壤与环境。例如,北京市龙潭中湖公园相继推出森林市集、摩天轮之夜等活动,此外还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引入卡丁船、皮划艇等时尚运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进园中,备受欢迎。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也日趋个性化与多样化,多元的公园业态恰好契合并满足了这种诉求,成为丰富人们文娱生活的有益尝试。例如,“公园20分钟效应”带火了口袋公园中跑道、球场等运动设施的建设,健康生活的理念得以更好落地;公园草坪音乐节备受年轻人青睐,那种打破束缚、洒脱自在的参与和体验感正是不少人渴望的生活状态。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公园,由此带来的“流量”也成为饱含机遇的“宝藏”,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资源,并将其转变为真正的“留量”,需要公园经营者好好下一番心思。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正不断涌现。例如,今年“五一”假期,深圳市公园客流量达626.3万人次,增幅超60%,特别是深圳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等精准把脉游客需求,在有效保护旧建筑资源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翻新运营,顺势融合商场、街巷等消费场景,让人们在这里品茗、饮咖、“叹早茶”,拓展了消费新空间、激活了消费新活力。
当然,公园业态的创新探索,需要在公益属性与商业开发间达致平衡。切不可因盲目寻求流量、挖掘商业价值而忽视了其原本的公益属性,引发生态空间被破坏或造成扰民等问题,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丰富公园业态还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任何创新都应建立在自身资源禀赋基础之上,这样才能避免“千园一面”的同质化窠臼,展现独特魅力与生命力,进而实现多方共赢。
公园新业态发展如何践行以人为本并兼顾效益,实则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重考验。丰富公园业态,不应成为项目模式的简单化拼盘,而应将其视作城市治理系统性升级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审慎处理好民生、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而助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当一座城市把独好的风景留给市民,留给寻常生活,它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才拥有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