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清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阳光翻过苗岭群山,洒在麻江县龙山镇龙山村的蓝莓园。采摘季刚过,村民吴亲安仍停不下来。“家人们看,这是我们麻江蓝莓加工成的果干、果酒,品质都是杠杠的!”架起直播杆,面朝漫山遍野的蓝莓树,他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龙山村蓝莓果树满山坡。资料图片
这场面,是龙山村蓝莓产业火热发展的生动写照。别看龙山村藏在深山里,但是这里的蓝莓根本不愁卖!
吴亲安口中的“好品质”,源于麻江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前来进行日常管护指导的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健说:“这里日照足、温度适宜、土壤富含有机质,结出的果子酸甜可口、风味浓郁。”
有了自然资源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吴亲安陆续发展起50余亩蓝莓种植。龙山村“两委”也认准了这颗小果子,摸索出几条蓝莓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子。
何健介绍,自引种以来,麻江县将蓝莓作为主导产业倾力培育,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8.8万亩。同时,麻江县培育10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30余种产品,形成“七成加工、三成鲜销”格局,让蓝莓身价倍增。
产业要想发展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就像个大家庭,基层干部得带好头,做好村民的‘贴心人’。”2022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罗艳多次组织村民开起“坝坝会”,又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大家共同决定,将蓝莓作为“一村一产业”发展的重点。
“过去,村里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都没能成,主要在于缺少村民参与。”罗艳说,村里采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模式扩大蓝莓种植,再“反租倒包”给农户。
啥是“反租倒包”?“就是先将村民的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待蓝莓园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后,再反包给农户管理。”罗艳解释道,“村集体成了‘总管家’,农户当上‘主角’!”
如此,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又能通过管理蓝莓园挣取劳务费,还不用承担前期种植风险,积极性一下就上来嘞!罗艳带头以“反租倒包”形式签下201亩蓝莓,带动全村70多名妇女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7000元左右。
为把蓝莓产业做强,村里下足了功夫——争取资金支持,联系技术指导,对接市场销路。如今,龙山村蓝莓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龙山村村民采摘蓝莓。资料图片
村民龙学高就是这颗“金果果”的受益者。他回忆道:“过去在地里刨食,一年到头也存不下几个钱,只能到省外打工讨生活。”转机发生在罗艳上门走访后。罗艳不仅耐心地向他讲解种植蓝莓的优惠政策,还带他到吴亲安的蓝莓园实地参观。
眼见吴亲安通过种植蓝莓过上了红火日子,龙学高有些心动,但仍有些“打脑壳”:没技术、没资金,蓝莓种植周期又长,要是赔了可咋办?
莫慌!村里已为龙学高这样的农户想好了路子。
首先是镇上请来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专家,手把手教龙学高施肥、剪枝、防虫害等技术要点,安排他参加村里组织的“田间课堂”和“院坝课堂”。其次是销路保障,罗艳承诺:“只要你种出好蓝莓,我来帮你找销路!”最后是在村里指导下,他申报获得今年县里发放的每亩1000元蓝莓种植奖励,解决资金持续投入问题。
有了这三重保障,龙学高毅然流转10余亩土地改种蓝莓。第一年,在专家建议下,龙学高从村后山上拉来腐殖土,边种边改良土质。第二年,蓝莓树经受住干旱、雨水的考验茁壮成长。龙学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明年蓝莓挂果上市,收入还能翻一番!”
小蓝莓,成为龙山村人致富的“金果果”,不仅给周边农户提供了一条通过种植和务工增收的出路,更打造出一条农文旅结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
有着10余年蓝莓种植经验的吴亲安,依托自家果园毗邻县内4A级景区蓝梦谷的区位优势,打出“9.9元入园采摘”的招牌吸引游客,还专程赴浙江杭州学习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带货。他说:“今年纯收入预计能超10万元。”
不久前,来自贵州省都匀市的石女士通过直播间购票,来到吴亲安的果园。戴上指套,三指轻转,一颗带着果粉的新鲜蓝莓入筐……在园内品尝采摘近1小时后,石女士心满意足地说:“一下子实现‘蓝莓自由’,还有看不完的好风景,下次要带朋友来!”
青山下,云雾缭绕、美景如画,连片的蓝莓树郁郁葱葱。“我们将继续延伸蓝莓深加工等产业链条,让麻江蓝莓的牌子叫得更响。”罗艳满怀期待,“找准了产业路子,一定能从小蓝莓里尝出更多甜日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