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抗战时期党对根据地军工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抗战时期党对根据地军工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0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安娜(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自主发展军事工业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八路军在华北就造了一个大党。还可以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造民众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页)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14页)为了迅速发展抗日根据地军工事业,党积极调动并团结各领域人才,各根据地迎来了军工人才发展的高潮,形成了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和较高政治素养的军工人才队伍。这一时期,党通过对军工技术人才的引进、调动和培养,保障了军事工业的有效运转,同时也为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的军工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吸收熟练技工相结合

  1941年4月,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政策的指示》,要求各地军事工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同时强调了军工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军队没有大量的专门家(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等)参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组织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第223页),“在兵工建设上应注意收集专家给以负责工作,如厂长、所长等,依延安经验,应以新来的精通技术干部为厂长”(《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第226页)。

  具体来看,一方面,党积极引进国内高等学府及国外留学归国人才。八路军总部对分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随军修械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生产”的方针,数百名随军修械所的军工人才和技术工人被调往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组建八路军流动工作团,被誉为“驮在驴背上的兵工厂”(王照骞:《兵工摇篮武乡》,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八路军流动工作团吸收了众多高学历高层次技术人才,有从欧洲回国的学生,有从南洋归来的华侨,也有国内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他们运用掌握的技术,结合抗战实际需要,创造和研发了诸多新式技术和武器。党在抗日根据地引进的军工人才专业涵盖机械、物理、化学、冶金、土木工程、电力工程等。为了传播和推广军工知识,这些军工专家还主动到根据地军工学校给学员和工人传授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党还大量吸收军工领域的熟练技工。这些熟练技工大多来自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兵工厂,在机、钳、锻、铸、木以及其他特殊工艺上具有精湛技艺。他们依据自身在兵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成为抗日根据地培养出来的“土”专家。其中,以黄崖洞兵工厂等为重要代表的军事工业的开创带动了各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建设,在实际生产中又培养、锻炼了大批军工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整个抗战期间,黄崖洞兵工厂及其后来建立的分厂修理和制造了大批枪、炮、弹。其中,造枪数万支、产掷弹筒2500具、复装和新制子弹200多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弹3.8万发,同时还指导和协助地方生产地雷、手榴弹(《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回忆史料》第4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页)。

  创办军工学校培养技术骨干人才

  抗战时期,各根据地为培养战争急需的党务、军事、行政等方面人才,开办了各种学校。开办军工学校是解决抗日根据地军工人才严重匮乏问题的有效路径,通过吸收有一定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发展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先是成立工训队,培养生产技工和管理干部。1941年5月,又在原太行兵工人才的基础上成立了太行工业学校,直属于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太行工业学校作为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在军工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师资队伍方面,太行工业学校集中了一批留学生和大专毕业生担任学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这批人约占军工部同类技术干部的三分之一(《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其学员主要来自抗大特科大队、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抗战决死队、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及各兵工厂的骨干(《兵工摇篮武乡》,第22页)。太行工业学校为军事工业培养了近400名中级工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支援了当时的军工建设(《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252页)。

  为改变技术条件处于劣势的状况,华中根据地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办工业学校以提高和改造军工生产技术。在这方面,新四军第四师的成绩较为突出,其创办了淮北工业学校,学校设机械工程、化学工业、水利工程三个科,学员主要是从淮北中学招来的学生以及从工厂调来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人(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第4册,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941~945页)。第四师还先后举办四期爆破训练班,为部队培训各种攻坚爆破的战斗骨干,主要训练内容有爆破原理、爆破技术、黑火药制造及地雷、手榴弹的装配。随着根据地工业学校的创办,新四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第十六旅以及浙东纵队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新四军·文献》第4册,第924~927页)。

  这些军工学校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批军工人才,其学员后来在华北、华中、东北的军工厂里发挥了骨干作用,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多措并举培育与激励军工人才成长

  在军事工业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培养军工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军事专业知识相结合,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同时还采取各种方法不断调动军工人才的积极性,为根据地军工事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在政治教育方面,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包括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与无产阶级、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争的战略等重要内容,这为抗战时期军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太行工业学校十分重视学员的政治教育,在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同时,还规定了政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15%。二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号召开展革命竞赛,以此鼓舞军工人才的士气和意志。在最短时间研发生产最多的武器,利用一切机会抢抓时间突击完成和超额完成军工生产任务,成为所有军工职工的追求和目标。

  在技能培训方面,注重军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党依据抗战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培训内容,以培养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专门成立干部训练队,着重推广各种军工技术。例如开办文化技术夜校、炸弹地雷培训班等,采用课堂讲授、技术研究会、技术骨干担任“小先生”帮助学习等方式提升工人各方面技能。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各根据地涌现出大量军工人才。以刘贵福为代表的军工技术人员设计制造出了能够适应山地游击战和运动战要求的“八一式马步枪”,这是八路军兵工厂自己设计制造的制式新步枪,“改变了人民军队没有制式兵器的历史”(《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八路军军工英雄刘贵福》,长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新四军第三师的孙象涵等人研制出枪榴弹,吴运铎研制出枪榴弹筒,通过实战考验均发挥了明显的效益。军工优秀人才郭栋才、唐成仪研制了原装子弹的专用机具及无烟药成型的成套设备。他们先后被派往各地参与兵工厂的建设工作,为军工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人才激励方面,通过逐步完善薪酬福利制度调动军工人才积极性。党在短短数年间使根据地军工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军工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完善密不可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如何保障军工人才生活所需,并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是根据地发展军工事业的一大考验。1940年彭德怀视察黄崖洞兵工厂时指出:“工厂不是军队,工人不是战士,要建立生产管理制度,颁布劳动法,保障军工生产任务的完成,保护工人的利益。”(《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回忆史料》第4册,第125页)一方面,根据地军工人才的粮食工资待遇高于同时期其他军政部门;另一方面,兵工部对专业技术人才在医疗卫生、保险金制度、家属待遇等方面进行了特别保护和优待。新四军在军工厂管理方面还建立了“发明奖励制度,生产超过规定新的奖励制度,及加工有力资奖励制度”(《新四军·文献》第4册,第921页)。即使在1942年秋到1944年间的特殊困难阶段,根据地也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粮食,积极保障军工人才温饱。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技术人员优待制度、技术发明奖励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以及灵活多变的人才激励手段最大程度保证了军工人才及工人的权益,进一步释放了军工人才的创造性,为根据地军事力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1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