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1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

——走近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杜羽 耿建扩 刘博超

  打开手机地图搜索:原来勐海在这里——距保定近3000公里的云南西南角。

  这是河北保定学院2025届毕业生赵煜晗即将支教的地方。勐海,在傣语里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赵煜晗满是兴奋:自己就要成为“勇敢者”。

  且末、和静、五家渠、南木林、察隅、松桃……25年来,一批批来自保定学院的“勇敢者”接续前行,扎根一座座西部小城,让青春尽情绽放。

  从25年前的15名奔赴者,到这个夏天携手出征的38名“后来人”,保定学院已有400多名毕业生扎根西部。

  扎根

  2000年春,时任新疆且末二中校长的段军内心极其焦灼,带着“各年级急缺老师,新学期几乎开不了学”的消息赴多个省市招募教师,辗转来到保定学院。

  招聘宣讲会上,段军一句“那里的孩子需要你们”,深深触动了保定学院的年轻人——这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办学史的红色校园,在这里就读的,很多都是淳朴坚韧的农家子弟。他们深知: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很快,200多人踊跃报名。名额有限,最终确定了15人。王建超,就是其中之一。

  彼时的她,已在老家河北易县找好了工作。然而,思索再三,她还是决定:去西部!出发前,她只问了段校长一个问题:“学校有体育场吗?”因为她是学体育的。

  段校长一愣,忙应承道:“有,有!”

  于是,这年8月5日,王建超和同伴们启程向西进发。5天4夜的旅途一路畅聊,她发现,大家的意愿都是那样坚定——

  庞胜利,立志“不管在啥岗位干,都要在西部扎根”;侯朝茹,收起本地学校的录用通知,瞒着父母,签下到且末任教的协议;李桂枝,放弃继续深造,选择做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去西部天空“高傲地飞翔”……

  然而,飞翔的双翼并不容易展开。

  踏进学校,王建超环视四周,除了几间平房,满是黄沙的操场上只有一个歪歪斜斜的篮球架、一个水泥乒乓球台。

  “这就是体育场?”她问。

  “别急,马上要建新的。”段校长神色歉然,从兜里掏出一张图纸……

  “段校长,您放心,有图纸咱就能把它变成现实,也就能上好体育课。”全校第一个体育科班出身的她反倒安慰起了段校长。

  更大的考验,来自严酷的自然环境。

  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年均沙尘天气近200天。沙尘暴一来,昏天黑地;紧闭门窗,屋内很快也会铺上厚厚一层尘土。没几天工夫,老师们便纷纷“中招”:嘴唇裂、嗓子肿、流鼻血……

  一天,英语老师荀轶娜正讲着课,突然喉咙发紧,声音越来越喑哑。她想清清嗓子,可怎么努力,也发不出声音。上医院一查,被诊断为声带永久性受损。从此,清脆甜美的声音,变成了“烟嗓”。

  考验,不光是在新疆——

  岳刚、闫俊良、徐建旺三兄弟刚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便被高原反应来了个“下马威”:头疼、呕吐,吃不下饭,每迈一步都得停下来喘上一会儿;

  李海艳来到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支教。在这个深藏于武陵山腹地的小县城,她和水土不服“斗争”了好一阵子……

  然而,没有人当逃兵。是那份深藏心底的爱与责任,让这些青年稳住了神、扎下了根!

  荀轶娜悄悄收起“静音休养”的医嘱单,手持扩音器,照常上讲台;侯朝茹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成了孩子们愿意倾诉秘密的“知心姐姐”;徐建旺苦学藏语,只为生活中更好与学生们沟通……

  他们中,有许多人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这块土地:在且末的侯朝茹、庞胜利,王建超、王伟江,荀轶娜、朱英豪;在和静的黄淑荣、李小宇;在日喀则的司会平、甄记兜……迎来了爱情的结晶。有的还把父母接了过来。

  燃灯

  “孙老师,我终于来到您的母校了!”2020年9月初,孙彤彤的手机里突然蹦出一条信息。发信人是阿卜力克木,孙彤彤2017年到且末后带的第一届学生。

  “孙老师的课很有趣,案例教学、情境代入、开放式讨论……学习一下子变得简单了,我们都考出了好成绩!”阿卜力克木回忆,课下聊天时,孙彤彤常常讲起母校,也让他对那片土地心生向往。三年后,阿卜力克木如愿考入位于保定的河北大学,报到当天,他专门去了趟保定学院,迫不及待地向孙彤彤汇报感受。

  一批批保定学院的毕业生潜心教研、默默耕耘,让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在他们精心浇灌下,一株株“小红柳”“小胡杨”在西部大地上茁壮成长。

  吐逊江·买买提是李桂枝的学生。不爱学习,上课睡觉,和同学一言不合就动手……面对这样的“刺头”,李桂枝没有放弃,还从作文《我的姐姐》中发现了孩子的潜质。

  她抽时间给吐逊江补课,带他阅读经典,关心生活点滴……在李桂枝悉心关爱下,吐逊江的成绩赶了上来,考进高中,还上了大学。在给李老师的一封信中,他深情写道:“我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母亲去世时,一次是毕业临别您叮嘱我时。”

  藏族小伙子国杰罗布则视岳刚为“改变自己一生的人”。

  “像是沉到了水潭深处,眼前一片黑,透不过气来。”在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读初中时的国杰罗布面对父亲突发疾病去世,曾这样形容内心感受。看到一家5口的生计全压在母亲瘦弱的肩膀上,他产生了尽快赚钱养家的念头。

  是岳刚反复耐心劝慰、细致辅导功课、争取社会资助,帮他逐渐走出了低谷,继续专注读书。几年后,国杰罗布考取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这样的温暖,流淌在每个“保定老师”的故事里——

  “李老师就像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世界!”在松桃县二中,学生们把李海艳视为亲人。班里几乎每个学生的家,李海艳都跑过多次。崎岖的山路上,总能看到她跋涉的身影。一次次家访让她了解到,不少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经济困难,有的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没有。她便拿出微薄的工资买来衣物、文具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安心求学。

  “我教的不只是画画。”去年,张强强来到且末二中任美术老师。他常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感受自然变幻,观察生产生活。“我要让学生们知道,家乡的美好需要用眼睛去捕捉,边疆的未来需要用心去描绘。”学生阿依赛乃姆在画本里写道:“是您让我懂得,沙漠里也能开出彩色的花……”

  “看着孩子们长大成才,心里很满足。”岳刚说,“我们愿做燃灯人,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照亮孩子们人生的路。”

  接力

  又是一场呼啸的大风。然而,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龙”,有了绿色屏障的且末县城已不再惧怕风沙。

  站在窗前,侯朝茹看见充满朝气的刘校辰从操场走过,身边围着一群笑笑闹闹的小巴郎子。刘校辰是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去年8月和同宿舍的董一、赵文涛一起来到且末从教。

  “我们追随学长们脚步而来!大一入学那天,参观了学校西部支教展馆,从此心里埋下了一颗‘去西部教书’的种子。”刘校辰恳切地说。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在保定学院,每年开学季的“新生第一课”,都会请来学长们讲述“西部故事”。一届接着一届讲,如今,一批批95后、00后毕业生已经站上西部讲台,接过他们手中的粉笔,续写这首关于爱与责任的长诗。

  “20多年前自然环境那么差,学兄学姐都坚持下来了,我们为啥不能?”

  “今天的边疆交通便利,网络通畅。我爱这片土地,爱这份事业。”

  “从最初简陋的校舍到如今设备齐全的校园,从师资匮乏到大批优秀老师加盟,20多年来,学长们的坚守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

  当年那些听故事的人,如今已成为故事中的人;一场建功西部的“接力跑”,正聚集起越来越多的青春身影!

  “既然选择,就要全力以赴。我愿做一个手持火炬的人,像学长们一样传递希望。”2021年,毕业生钟运渔赴广西梧州蒙山县乡村小学支教。服务期满后,她决定留下来,继续教书。

  “母校交付的这份责任,我一日不敢懈怠。”2024届毕业生刘畅已是且末二中语文老师。

  “学长们的经历让我明白,青春的意义,不在于选择最轻松的路,而在于走最有价值的路。”时间不长,赵煜晗已喜欢上了勐海。

  那些目睹了“故事”的人,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2013年,且末女孩周文绯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毫不犹豫地回到母校。“我要和侯朝茹老师‘并肩作战’!”

  2020年,郑婉君从伊犁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库尔勒教书的机会,回到且末。她深深感念老师井慧芳:“高一时我患了脑瘤,一度数学只考了6分,是井老师一直鼓励我、引导我。”

  25年“青春接力”,点亮一盏盏梦想的灯,结出一颗颗甘甜的果!截至目前,保定学院学子们已在西部培养出一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考上了大学。

  (附: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宣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