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高海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为海洋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绵延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和1.4万公里的岛屿岸线,有近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经验告诉我们,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回溯历史,秦汉楼船劈波南海,唐宋市舶司吞吐万国商船,郑和七下西洋将东方文明远播四方。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应以更高远的视野审视海洋的战略意义,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深对海洋的认识,持续加强对海洋的经略。近年来在船舶工业、深海能源、海洋旅游等领域全面开花,海洋经济实现质的飞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74.1%和63.1%。深海能源开发取得突破,中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于2024年9月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海洋旅游突破瓶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正式交付用户,表明我国成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后全球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是海洋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海洋经济发展仍面临产业布局趋同、资源约束趋紧、生态压力加大、国际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通过聚焦深海探测、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海运业深度融合,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近年来驶入快车道,但仍需重点强化两个方面: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鼓励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集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注重培养和吸引海洋科技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体系,促进沿海地区南北海洋经济联动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推动形成要素流通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资源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格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绝非沿海地区的“独角戏”,必须奏响陆海统筹的“协奏曲”,加快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构建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区域运输系统,畅通陆海新通道。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更新与结构优化。一方面,应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从近海捕捞到深远海养殖的转型,提升效率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同时,鼓励业态融合创新,探索“海洋牧场+文旅”“海上能源+数据中心”等新模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压缩低效产能,强化高附加值环节,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生态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必须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海洋开发的整体布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一方面,加强海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大对海洋垃圾的清理力度。另一方面,加强陆海污染协同治理,修复红树林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强化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系统性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稳妥推进条件成熟地区探索蓝碳交易试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应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优先推进海上安全合作,筑牢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屏障,维护全球供应链畅通。同时深化海洋科研、蓝色经济与生态保护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