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头可抛,血可洒,志不可夺
杨靖宇,气壮山河的民族魂!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任爽
这不知道是多少次了,杨靖宇的部队又陷入了重围!
这些年,在白山黑水间栉风沐雨、爬冰卧雪,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无论面临怎样的险境,也总能化险为夷。然而,这一次,他意识到问题比此前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俯瞰图。中共靖宇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参加革命。
1926年,他开始领导家乡的农民运动,1929年,受我党派遣赴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
每逢战阵,他总是身先士卒;平素,又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因此,他深得各支抗日队伍的拥戴。1934年2月,他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小鬼子一次又一次发动围剿,但都被智勇双全的杨靖宇粉碎。“起来哟!果敢冲锋”“奋斗哟!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共赴国难”……小鬼子无奈地称其为“满洲治安之癌”。
见单纯军事进攻难以取胜,狡猾的小鬼子改变策略:一方面,千方百计压缩抗联生存空间——强制百姓“集家并屯”,设法切断百姓与抗联的联系。
另一方面,加大诱降力度。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参谋丁守龙等变节投敌,还成了小鬼子“讨伐队”的马前卒,带着小鬼子悉数捣毁了抗联储藏粮食弹药的几十座密营……
杨靖宇被迫率部向密林深处转移。
小鬼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劝降一定能奏效,便派出说客上门游说,如果杨靖宇归顺,就许以高官厚禄。
杨靖宇断然拒绝!大义凛然地说:“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
小鬼子调集重兵继续缩小包围圈。
气象资料记载,1940年,全球气温普遍低于同期平均水平,北半球冬季尤为严寒,多地出现历史罕见低温。白山黑水间最低温度到了零下42摄氏度。行军转移中,积雪没膝,走不多远棉裤就湿漉漉的,寒风一吹,顿成冰甲。缺吃少穿的抗联战士们冻伤严重。为了隐蔽,战士们又不能生火。抱枪睡觉,一次只敢睡二三十分钟,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冻死。找不到粮,大伙儿只能撕树皮、刨草根充饥……
小鬼子步步迫近,战士们几乎每天都有一战甚至数战,加之严寒、饥饿,部队大量减员……
到2月中旬,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战士。
虽身陷绝境,杨靖宇仍不气馁,决意死战到底。2月18日,身边最后两名战士牺牲,此时,只剩他一人在莽莽雪原中与敌周旋。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杨靖宇来到濛江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三道崴子,这里是老恶河下游的一段狭长沟谷,长满了干枝虬结的扭筋槭树。
此时,杨靖宇已断粮4日,身上枪伤未愈。
23日早上,他发现了4个上山打柴的农民,便告知了自己的身份,希望老乡们能帮他买点吃的和一双棉鞋。
一位老乡劝他投降,说告示上讲了,抗联如果投降了小日本,不但不会被杀头,还会升官发财。
没想到,眼前这位虚弱不堪的汉子怒目圆睁:“投降?哼!如果中国人都降了,还有中国吗?!”
不管老乡怎么劝,他始终不为所动。
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一位老乡竟报告了小鬼子。小鬼子大喜过望,迅速出动大股部队将杨靖宇团团包围。
看着这个靠在树上手握双枪威风凛凛的大个子,小鬼子谁也不敢上前。又是一番劝降。
此时的杨靖宇已经虚弱得迈不开脚步,他奋力地举枪向小鬼子不断射击……
终于,大个子倒在了地上。
伪通化省警务厅警尉补益子理雄事后回忆,当他们小心翼翼靠过去时,看到一个大汉仰面躺在地上,身中数弹,血渗过破烂的棉衣将周围的雪地染得殷红一片,双手仍死死攥着手枪,机头大张似乎随时准备击发。后来找来杨的部下辨认,他就是杨靖宇。
日本随军记者写的《阵中日记》记载,杨靖宇倒地后,参与追剿行动的日本警佐西谷长时间不敢靠前,甚至于不敢相信自己打死的竟然是杨靖宇;当最终确认死者身份时,西谷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反而大哭起来。
小鬼子百思不得其解,在食物断绝的情况下,这个人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久?他们对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胃肠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难以消化的棉絮、草根、树皮。
杨靖宇的事迹,深深震慑了日军。负责围剿杨靖宇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深受刺激,此后,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不堪内心折磨,毒死妻子和儿女,剖腹自杀。在遗嘱中他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殉国时,年仅35岁。
英雄牺牲了,但是抗联的旗帜没倒,后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改编为“杨靖宇支队”。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为国捐躯18周年之际,党中央为其举行了公祭安葬仪式,近万人参加。杨尚昆主持治丧事宜,胡乔木、周保中协助起草悼词和《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悼词给予杨靖宇高度评价,称“他对革命最坚决最勇敢”,是“伟大的战士”。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分别敬献了花圈。
…………
85年后的9月3日,“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了杨靖宇牺牲的这块土地。东北解放后,吉林省濛江县已改称靖宇县。
三道崴子——那块曾经浸透英雄鲜血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尊巍峨的雕像,英雄一身戎装,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纪念碑碑身刻着“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12个正楷大字,碑下,摆放着用来瞻仰祭奠的鲜花。
秋日艳阳下,前来缅怀的群众络绎不绝。不知谁提醒:“阅兵式快开始了吧?”于是,人们纷纷打开手机观看。
9时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式开始。不一会儿,威武雄壮的阅兵方阵走了过来。当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经过广场接受检阅时,镜头里“杨靖宇支队”那面战旗猎猎飘扬。
“瞧!‘杨靖宇支队’。”“英雄如果能看到,该有多好啊!”
纪念碑前所有的人,无不流下热泪……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