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光明日报记者 杨永磊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行走在新疆大地,漫步于田野乡间,记者发现,过去偏僻落后的小村落,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活力满满的好去处;这里的农民,过去收入微薄,如今有的开办了民宿,当起了老板,有的在家门口就业,就能年入十几万元;这里的农业,过去靠天吃饭,如今成为产量屡创新高、品质不断提升的产业。
特色产业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从乌鲁木齐市区驱车40多公里,就到了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阳光温热,微风阵阵,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建筑掩映在五彩斑斓的树木间,令人心旷神怡。
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琴热情地邀请大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品馕喝茶,带大家观看村史展览。看着平西梁村过去村容不整、道路泥泞的照片,有人惊呼:“这还是那个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平西梁吗?怎么变化这么大?”
“转变来自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李桂琴笑着说,“我在这儿已经工作18年了,见证了平西梁村发生的巨变。过去乡亲们以种地为生,人多地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没啥烟火气。现在,民宿、花海、蔬菜采摘园人气旺得很,还有冬天热火朝天的丝路滑雪场,原来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李桂琴说的“抢抓机遇”,指的是2004年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的开工建设,这成为平西梁村发展的转折点。部分村民尝试开办农家乐,开启了乡村旅游的初步探索。2008年,平西梁村决定,引入企业对全村进行整体改造。308户村民全部搬迁到“新村”,农家乐、滑雪场、马匹租赁等旅游项目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村民们一下子找到了足不出村就能挣钱的营生。
选对路子很重要。李桂琴说,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造就了平西梁村冬暖夏凉的特点,在这儿建滑雪场,优势很大。冬天发展冰雪经济,夏天推出避暑旅游,春秋是淡季,可以开展周末休闲游,而且淡季时间很短,基本上一年四季村民们都有活干、有班上、有钱挣。
谢成禹是平西梁村山前禹逅民宿的负责人。从海外留学归国后,家在外地的她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决定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民宿。今年6月底,山前禹逅民宿装修完成,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谢成禹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正常需要20多天才能办完的手续。“房租一年一付,所有收入都归自己。水费、燃气费这些小事,村里人会快速帮我们解决。”谢成禹说,目前,该民宿每月营业额在10万元左右,她在平西梁村开的第二家民宿正在装修中。
如今,童话主题、音乐主题、爱情主题等风格各异的民宿在平西梁村遍地开花,村里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79%,旅游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
科技助力农业生产大步向前
新玉54号,实收测产籽粒692.9公斤/亩,全株青贮产量3621.7公斤/亩,创2021年南疆复播玉米大面积籽粒和全株青贮高产纪录;九圣禾D1508,2022年实收测产867.87公斤/亩,创新疆冬小麦亩产历史最高纪录……这些亮眼的成绩,就是由位于新疆昌吉州的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创造的。
记者来到该公司的创新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忙着开展各项实验和检测工作。集团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支佳介绍,科研人员培育出的新品种,要在活力测定试验台进行4项质量指标检测和4项活力检测,后续还要经过严格的病虫害检测,并通过数据监测,筛选掉弱苗和病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种子的品质,达到苗壮苗齐的效果。
高翔是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农业农村部西北内陆棉花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高翔来到这里,一干就是12年。聊起扎根边疆的动机,高翔笑了,说:“一是种业报国的情怀,二是大美新疆的吸引力。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一些领域仍然与全球领先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让新疆的种子服务当地、服务全国、走向全球,这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最自豪的事情!”
农业科研企业在昌吉一步步发展壮大,昌吉自然也能享受到“近水楼台”的红利。不仅如此,昌吉还把发展智慧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让种地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在昌吉州38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施肥的农田里,每一块地都像有了“智能营养师”,土壤缺什么肥、需要多少水,传感器一测就知道,用手机点一点,水肥就能精准送到作物根部。
“和传统种植比起来,数字农田能节水10%、省肥15%,单这两项,每亩就能为农民省下110元。”昌吉州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强华说,“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传统农业也一步步向全周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