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㉓】顾明远:为爱的教育歌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㉓】顾明远:为爱的教育歌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3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㉓】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顾先生!”一场教育论坛就要开始了,他的出现,让师生们惊喜不已,纷纷起身围了上去。

  这是一位清癯儒雅的老者,银发粲然、笑容和暖,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走向坐席,发言时声音沉稳而清亮,既饱含着“铁的逻辑”,也满蕴着“爱的真谛”。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㉓】顾明远:为爱的教育歌唱……

顾明远 受访者供图

  谁能看出,这位老人已96岁高龄呢?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学家,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躬耕杏坛70余载,顾明远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几乎所有重大教育改革,填补我国教育学科发展多项空白。从他门下走出的博士便达60多位,其中,有我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博士、第一位获得文科博士的外国留学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得主……他所获荣誉更是灿若繁星:“全国优秀教师”“人民教师”“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比任何光环都动人的,是一个“爱”字——顾明远提倡的教育,以爱为灵魂,而他也以毕生热情践行着这份师者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教育界广为传诵的“明远四句”。他还曾饱蘸感情,写下《爱的教育颂》:“……爱的教育是雨露,爱的教育是阳光。学生在爱的土壤中成长,教师在爱的田园里绽放。大家都来为爱的教育歌唱!”

  可顾明远与深爱的教育“邂逅”,却有些阴差阳错。

  1929年10月,顾明远出生于江苏江阴。战乱频仍、烽火连天的生活砥砺了少年志向,他一心想“工业救国”,高考时毅然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却不幸落榜。机缘巧合下,他被上海私立荣海小学聘为教师。

  “跟小孩儿在一块儿很有朝气、很活泼,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身为人师的乐趣。”顾明远回忆。次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终于圆了梦。

  1951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顾明远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国立列宁师范学院(现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留学。

  学成归来不久,他走上中学讲坛,没承想,却得了个“凶主任”的绰号。

  “那时年轻气盛,遇到点事就较真儿,动不动训斥学生,每次谈话总是越谈越僵。”顾明远自我剖析。

  直到1958年的一个秋日,他被一双泪汪汪的大眼睛触动了。

  “老师,我不回家,绝不回去!妈妈待我好凶,家里冷冰冰的……”天色已晚,一个女生却赖在学校不肯走,老师们做了半天工作也无果。

  顾明远见状,不由得反思:如果父母不爱孩子、老师不爱学生,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又怎么能打动他们?真正的爱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有了心与心的贴近,教育才能真正发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从此,顾明远开始在“爱的教育”上大步拓进。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一腔师爱随之灌注在对青年学子的悉心培养中。

  “不管多忙、有多少工作和事务急着处理,他永远记得自己首先是一位老师,永远把教书育人作为最首要的工作。”北师大教育学部副教授丁瑞常是顾明远的博士生。他告诉记者,顾老师尤其重视给研究生学术上的指导。

  “博士入学第一天,顾老师就给我列书单。告诉我研究教育不能仅仅看教育方面的书。理解教育,先要理解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别国教育先要对自己的教育有了解,要读读中国教育史。”丁瑞常说。

  鼓励并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源于顾明远的求学感悟。“认真阅读原著是我在苏联学习的最大收获。现在研究些问题,写些文章,还得益于当年读的马列主义和教育理论的原著。”他深情回忆。

  每个学生的学业进展,都挂在顾明远心头。何时交作业、书写读书报告,何时论文开题、撰写文献综述……他记得清清楚楚,一样不落,还定期检查功课。很多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学生去他家拜年,却撞见他正在仔细审读学生论文,读到有问题处,便认真批注。

  丁瑞常感慨:“顾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严师,也是当之无愧的慈师。平时有什么好吃好喝的,他总是惦记着我们。我们每次回老家,他总会准备一些东西塞给我们,嘱托‘带回去给父母’。”

  顾明远深知,一个教师最大的快乐,是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超过自己。

  他案头摆着一本《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这本书是他的学生和学生辈梳理老师从教七十周年为人为学、从教做事的一份厚重“教案”。原以为里面大多为不吝褒扬的“应景文章”,但当他认认真真读下去,竟然发现,他们对教育理论问题的理解给了自己一个大惊喜:“很多论述远远超过了我!我的一些零零碎碎的言论,不过是一个引子,引起了这些专家的深入探讨。”

  他为此振奋而欣喜:“如果说我们这一代学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那么,下一代学者正在超越我们,在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上作出新的贡献。”

  更广博的爱,洒向基础教育领域,牵系着茁壮成长的孩子们。

  “我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2004年,顾明远的声音在社会上激起千重浪。

  彼时,已风行20多年的“三好学生”评选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甚至滋生了新的不公平现象。为此,顾明远直言不讳:“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变为‘三好学生’,而不是少数人;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任何学生的进步都应该受到鼓励。”他认为,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才是育人良方。

  几年后,他针对如火如荼的奥数班发表见解,呼吁取消并禁止举办奥数班。因为,“奥数本身并无错,但当人人皆需学奥数时,其本质便发生了变化。奥数不再是选拔真正有数学天赋学生的途径,而变成了升学竞争的工具……”

  有破便有立。他主张学校加强美育,认为:“教育之需美,犹如生活之需诗意,它能点燃学生的想象之火,激发其创造之力。倘若教育失去了美,那便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已遭扭曲。”

  他深刻解析“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这是顾明远向往的教育。这位自称“教育老兵”的大先生依然忙碌着:“我虽然年事已高,但愿意跟随年青的学者们,继续学习,努力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

  他用不止歇的步子,印证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像松树一样做人,坚挺不拔;像小草一样学习,随处生根;像大海那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那样做事,润物无声”……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3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