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㉔】
光明日报记者 唐芊尔 张哲浩 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茜文
1958年,上海火车站月台,一位青年教师紧握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乘车证,与众多交通大学师生职工一道,响应党中央“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号召,踏上了西行列车。
汪应洛 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到西部去,做黄土地高教与科创的拓荒者!”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在西北大地扎根了一辈子,悉心守护管理学的“火种”,为其成燎原之势燃尽毕生心血。
2023年7月11日,老人在秦岭脚下长眠,享年93岁。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病床旁的案几上,未及合上的“系统工程”手稿还摊开着,仿佛是他用生命谱就、永不终结的报国诗篇……
他,就是汪应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我国系统管理学科奠基人、工业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
若要为汪应洛书写人生大纲,“教育家”这3个字,当是他最珍视的注解。“我这一辈子最钟情的是科研教育事业……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这条路走着心里很踏实。”汪应洛曾多次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能为国家多培养些人才,我心里异常欣慰!”
1930年,汪应洛生于安徽芜湖。童年的他目睹了外敌入侵带来的山河破碎、家园陷落,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民族复兴的种子。
1949年,他考入交通大学,选择了与实业报国志向紧密相连的工业管理工程系,成为新中国首批大学生。1952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研究生,成为苏联专家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位管理学研究生,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管理学学术著作《企业组织与计划》。
研究生毕业后,汪应洛回到交大任教,自此与教书育人的志业相伴一生。
作为师者,他善于洞察,创新进取从不止步。
1978年,当读到钱学森等人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时,汪应洛敏锐地觉察到,管理教育的“春天”来了。他当即联络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召开会议共商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之路,并推动这些高校率先成立系统工程研究所。
“在人财物俱缺,很多人不看好的情况下,汪应洛率先扛起了建设中国管理学教育与研究的大旗,拉开了大力发展管理教育的帷幕。”担任那次会议秘书的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怀祖回忆。
在汪应洛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包括西安交大在内的多所大学成立管理学院。同年,西安交大获批全国首个管理工程博士点,汪应洛成为中国管理工程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1991年,设立我国首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中国内地大学最早的MBA项目开始招生……每个“第一”背后,都印刻着汪应洛伏案耕耘的身影。
在学生眼中,“创新”是贯穿汪应洛一生的关键词。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和提出治理环境问题战略的学者之一。即便步入耄耋之年,他仍忙着研究大数据应用、智能城市建设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等关乎国家战略的领域。“面对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创新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既能够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又能够脚踏实地为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工作。”84岁高龄时,汪应洛如是说。
作为师者,他身先士卒,以全情投入事业的姿态鼓舞众人。
作为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家组成员,汪应洛常常不分昼夜地连轴转。凭借这份热忱与使命感,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三峡论证”等十余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
三峡工程完工后,汪应洛再次挑起重担,带领课题组开展科学评估。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与文献研究,到三峡库区现场的实地调查,他都坚持亲力亲为。
“尽管汪先生因突发脑出血留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但他仍坚持带领课题团队出去调研,跟着我们爬上爬下,不放过研究中的每一个重要细节。”课题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菊娥记忆犹新。
在学生们眼中,“连轴转、白加黑”是汪应洛的常态:“即便在他家开会,一说完工作,汪老师立刻就会站起来,准备忙下一件事,我们知道他时间宝贵,也赶紧告辞离开。”
即使在生命的后半程,他也从未停下学习与探索的脚步。2003年,73岁的汪应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这视为“增长知识才干、为国家多作些贡献”的契机,更加激情满怀地忙于教研。
“先生去世前一个月,我去探望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依然在谈工作,关心的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汪应洛的学生、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他一生情系家国。”
作为师者,他深谙放手之道,为青年学子拓宽成长空间。
汪应洛的团队以“海纳百川、团结融洽”著称,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在这里都有广阔的施展天地。“父亲有很强的包容心。他说过,每个人都有长处,把这些长处汇聚起来,就能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一份力。”汪应洛的儿子汪时奇说。而在女儿汪时华眼中,父亲“非常注重培养和提拔年轻人,让他们尽早成才,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发掘出他们的潜力”。
在多个国家重大项目课题中,汪应洛常让学生担任汇报人,自己则在台下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1982年初,席酉民考取了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管理)硕士,成为汪应洛的首届该专业研究生;1987年,席酉民博士毕业,是国内首位管理工程博士。在此期间,汪应洛举荐其参与南海油田开发等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我出身陕南农村,学术起步其实不早,可年纪轻轻就能从国家级平台开始学术研究,这得益于汪老师的提携和信任。”席酉民始终心存感激。
2010年,时年80岁的汪应洛发表执教60周年感言。他说,自己曾有多次机会调回上海或到中央部委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留在西安交大。因为他乐于教书育人,为弟子们在事业上的成就而欣慰。
对工作与教学一丝不苟的他,生活中却极其简单。
“一辈子潜心做科研,不搞小圈子,也从不拉拉扯扯。”这是李怀祖对他的评价。“他平时话不多,也不刻意经营私人关系,却极受学生爱戴。他生病期间,前来探视的学生与好友挤满了病房。”这是妻子张娴如眼中的他。
70余年教学生涯中,汪应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一生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重要荣誉。他还捐资设立了汪应洛管理教育基金、汪应洛李怀祖师生奖励基金,以激励青年学子奋发进取、报效国家。
“我在西安一住就是50多年。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扎根西北,从事管理教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汪应洛晚年曾这样说。他的教育情怀与学术担当,已化作中国管理学与教育史星空中一颗永不黯淡的星,为后学指引着未来的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