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短评】
作者:王丹
做学问,研究的得是真问题,成果也要能作用于社会。于个体而言,能学以致用、启迪学生,是乐事;于国而言,得济世之学、栋梁之材,是幸事。汪应洛的一生,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
然而现实中,有的研究者精于算计,专挑“短平快”的选题,眼中只有考核数字,罔顾国家现实需求;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使用是愈发娴熟规范了,但研究发现却成果寥寥,滑向“精致的平庸”……这样的“教师”,又怎能育得杰出人才?
如何让凌空蹈虚、盲目跟风的伪研究少一些,让有生气、接地气的真学问多一些?研究者当自省,教育部门、研究机构等也需深思。
转型期中国独特的发展实践,是难得的学术“富矿”。期待更多学者,能像汪应洛院士那样,练真本事、做真学问、育真人才。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