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侯国胜
“二哥,今年多大了?”
“18!”
已经当了奶奶的谢玉真今年61岁了,可“最烦”别人问她年龄。她说话高腔大调,走路似一阵风,干活的麻利劲儿不输年轻人。
“二哥”这称呼是咋来的?
提起这,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郭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竖起大拇指:“有一回,村里出义务工种竹子。下午收工后,就她一个人坚持干到伸手不见五指。第二天凌晨5点钟左右,她就又到了工地,大伙上工时,她已经完成两个人的任务量了。大家都说,这人干活比小年轻都掏力,‘真二’!”
谢玉真的“二”还体现在对待村里的公益事业上。2021年,村里以200对鹦鹉为基础发展鹦鹉养殖,约定净利润村里和她对半分。
此后,凭着“二劲”,她与鹦鹉“同吃同住”,硬是在第二年就把效益提升到了60万元。鹦鹉养殖成了郭土楼村集体收入的“金饭碗”。村里给她按约定分钱时,她坚持集体花钱的事项多,只要5万元。
“二哥”的名号就这么被叫成了习惯,后来,这个名号成了村里好人的代名词。
“村南到村北,‘二哥’能成堆。”“好事做成筐,穷村大变样。”2016年,村里发展生态旅游时,学土木工程的村民杨正奎放弃在外年收入30多万元的工作,回村帮助建设孝善大食堂、戏曲大舞台、竹林廊道、休闲小屋等,为村里省下100多万元施工费用。
“商丘好人”李金亮在柘城县春水街道徐园社区开了个徐园金亮家电维修部。他坚持每日至少为一位老人免费修家电,坚持为现役、退役军人及家属免费修电器,每年自付配件费2万多元,20余年累计投入达60万元。他笑着说:“帮到需要的人,心里踏实快乐。”
正因为有一个个乐于奉献、乐于做公益的“二哥”,郭土楼这个曾经“穷得出名”的国家级贫困村才变成了如今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以孝治家示范基地。
“不要钱,只认缘。”宁陵县城郊乡胡三庄村村医赵天芳今年58岁。除了村医这个角色,她还有个响当当的头衔——义务红娘。赵天芳去年撮合的10多对新人中,8对用省下的彩礼钱参加了电商培训或创业经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赵天芳身后,271名持证红娘正活跃在宁陵城乡,成为深化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
变革的韧性来自文化滋养,一场场集体婚礼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今年七夕,商丘古城归德府衙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随着一声欢呼,30对新人手牵手在鼓乐声中缓缓步入婚礼现场。睢县连续举办9届集体婚礼,让170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婚事简办、喜事新办破的是旧习俗;让孝善文化成风化俗,是新时代的新风尚。”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党支部书记杨满意说。
“干部带头敬老,村里人人比孝顺,户户讲团结,村里风气正得很。”90多岁的王秀芝老人乐呵呵地说。十多年来,该村的邻里纠纷大多在父母和问事人的闲聊中妥善解决。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鸡毛蒜皮小事不断,抓千抓万不如抓孝善。”睢阳区临河店镇党委书记焦凯说,该镇22个行政村坚持每月最少举办一次孝老敬亲饺子宴活动。镇、村领导干部与志愿者、群众一起剁饺子馅、擀面皮、包饺子,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好饭尽着父母吃,好衣尽着父母穿,好房尽着父母住,好景尽着父母看。”农历的每月二十五是睢县胡堂镇李窑村孝善文化节的举办日。这一天,全村人齐读孝善誓词,男女老少共同为65岁以上老人包饺子、演节目,比过年还热闹。截至目前,该村已举办72届孝道文化节,在潜移默化中凝聚了民心。如今,李窑村已由原来的穷村、乱村,成了人人羡慕的孝道村、幸福村、文明村。
“道德力量春风化雨,好人精神滋润万家。”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铁军说,商丘市把移风易俗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正深入全市4829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宣讲活动,全域打造“好人文化”“孝善文化”品牌,让崇德向善的文明之风吹遍商丘大地,为商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3版)